核心提示:《方案》中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發揮人工智能融合創新優勢,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整機,加快發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公共服務、物流四類優勢產品,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體系。
北京發布機器人“綠燈”方案,內藏眾多“高速路”機遇
近日,北京市為貫徹落實工信部等部委《“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以及《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發布《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
該《方案》計劃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種高技術高附加值先進產品、100種具有全國推廣價值的示范場景、1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5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方案》從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著力提升機器人關鍵支撐能力、全面實施“機器人+”應用示范、深入完善機器人產業發展生態、優化機器人產業空間布局以及保障措施等五個方面,針對機器人產業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供應、機器人應用場景推廣、機器人產品矩陣、前沿科技人才儲備等問題提供了行動指南。
機器人自主核心技術是根基,國產替換成為剛需
由于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起步比國外晚,配套設施和零件供應都長期依賴海外進口,但近些年來受到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多方面影響,海外供應出現了大幅的價格波動以及供應短缺等問題,嚴重延誤國內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為了減低外部因素對國內發展的阻礙,陸陸續續出現了中國品牌的零部件廠家,由此國產零部件的趨勢逐漸形成。
《方案》中提出,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等產業基礎能力,建立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和整機應用一體化貫通機制,以需求帶動機器人產業穩鏈、補鏈和強鏈。這對機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是個巨大的政策鼓勵,減速器、伺服系統、芯片、傳感器、控制器和末端執行器等零部件的國產替換將迎來巨大機遇和市場。
只有夯實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基礎,打破國外零部件壟斷,掌握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自主能力,不受到國外“卡脖子”影響,才能保住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根基,保證機器人產業穩定發展。
多場景應用打造機器人體系,人形機器人迎來機遇
《方案》中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發揮人工智能融合創新優勢,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整機,加快發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公共服務、物流四類優勢產品,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體系。
據有關數據統計,醫療領域機器人自2017年以來,行業增速保持在30%以上,市場規模已經從2017年的不足3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79.6億元;協作機器人2021年銷量為18623臺,同比增長87.62%;市場規模達到20.39億元,同比增長76.84%,增長顯著;特種機器人2020年在中國銷售額達66.5億元,預計到2023年銷售額將達到185.2億元;公共服務機器人近三年來相關企業數量增長296%,已經超過10萬家,市場規模有望在2023年達到751.8億元;而物流機器人2021年在我國市場規模已經達126億元,同比增長63.6%,銷量達7.2萬臺,同比增長75.61%。
“1+4”正是構建人形機器人與醫療健康、特種、協作、倉儲物流機器人的產品體系,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打開空間,加強人形機器人和其他場景服務機器人的合作研發,將人形機器人應用在成熟的場景中,突破現如今醫療、協作、物流等場景的使用瓶頸,從而助力人形機器人生態建設與平臺搭建,最終推動其商業化應用加速到來。
有了成熟的產品才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全面實行“機器人+”便是《方案》中產品體系的重要應用,面向醫療健康、智慧養老、安全應急等需求。目前國內機器人的發展面臨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場景應用缺乏,導致好的機器人產品實現商業化難度較大,未來建設成的“機器人+”應用體驗中心將會打造機器人應用“樣板間”,使機器人可以在更多場景下被接受,從而擴大機器人的普及率和消費。
校企合作創造更多就業,AI機器人等專業成為熱門
在機器人的研發、迭代等環節,少不了高水平人才的參與,他們是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計劃》中提到實施人才提升計劃,引進和培養一批世界級機器人頂尖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團隊,并且支持高校機器人加強學科建設并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符合機器人產業發展要求、高素質復合型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計劃》中還將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機器人企業合作,定期選拔人才到國際機器人產業領先國家和國內其他省市開展培訓學習,致力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未來企業將會提供大量的“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崗位,與之相關的學科也將變成熱門學科。
同時,利用人才與區位優勢的結合是關鍵,《計劃》中提倡發揮中關村科學城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支持昌平區以承接中關村機器人創新成果轉化為導向。這些地區擁有很多知名學府和互聯網巨頭,在這里引入機器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更容易尋求產研合作的機會,打造機器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生態。
專項政策幫扶,央地協同可更快成果孵化
《計劃》鼓勵國內外龍頭企業在京設立機器人功能總部、研發機構、培訓機構等,在北京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并且利用高精尖產業及相關專項資金,研究通過銷售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幫助機器人產業中心建立。
央企央院深度參與全市機器人場景標桿建設,將會引導一批創新成果在京轉移轉化,對機器人初創企業有很大的幫扶作用,加上政府出臺補貼及擁有優先購買權的催化下,有利于產品形成競爭局勢,推動其他企業更新迭代,從而加速機器人技術的發展。
近日,北京市為貫徹落實工信部等部委《“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以及《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發布《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
該《方案》計劃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種高技術高附加值先進產品、100種具有全國推廣價值的示范場景、1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5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方案》從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著力提升機器人關鍵支撐能力、全面實施“機器人+”應用示范、深入完善機器人產業發展生態、優化機器人產業空間布局以及保障措施等五個方面,針對機器人產業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供應、機器人應用場景推廣、機器人產品矩陣、前沿科技人才儲備等問題提供了行動指南。
機器人自主核心技術是根基,國產替換成為剛需
由于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起步比國外晚,配套設施和零件供應都長期依賴海外進口,但近些年來受到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多方面影響,海外供應出現了大幅的價格波動以及供應短缺等問題,嚴重延誤國內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為了減低外部因素對國內發展的阻礙,陸陸續續出現了中國品牌的零部件廠家,由此國產零部件的趨勢逐漸形成。
《方案》中提出,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等產業基礎能力,建立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和整機應用一體化貫通機制,以需求帶動機器人產業穩鏈、補鏈和強鏈。這對機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是個巨大的政策鼓勵,減速器、伺服系統、芯片、傳感器、控制器和末端執行器等零部件的國產替換將迎來巨大機遇和市場。
只有夯實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基礎,打破國外零部件壟斷,掌握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自主能力,不受到國外“卡脖子”影響,才能保住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根基,保證機器人產業穩定發展。
多場景應用打造機器人體系,人形機器人迎來機遇
《方案》中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發揮人工智能融合創新優勢,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整機,加快發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公共服務、物流四類優勢產品,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體系。
據有關數據統計,醫療領域機器人自2017年以來,行業增速保持在30%以上,市場規模已經從2017年的不足3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79.6億元;協作機器人2021年銷量為18623臺,同比增長87.62%;市場規模達到20.39億元,同比增長76.84%,增長顯著;特種機器人2020年在中國銷售額達66.5億元,預計到2023年銷售額將達到185.2億元;公共服務機器人近三年來相關企業數量增長296%,已經超過10萬家,市場規模有望在2023年達到751.8億元;而物流機器人2021年在我國市場規模已經達126億元,同比增長63.6%,銷量達7.2萬臺,同比增長75.61%。
“1+4”正是構建人形機器人與醫療健康、特種、協作、倉儲物流機器人的產品體系,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打開空間,加強人形機器人和其他場景服務機器人的合作研發,將人形機器人應用在成熟的場景中,突破現如今醫療、協作、物流等場景的使用瓶頸,從而助力人形機器人生態建設與平臺搭建,最終推動其商業化應用加速到來。
有了成熟的產品才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全面實行“機器人+”便是《方案》中產品體系的重要應用,面向醫療健康、智慧養老、安全應急等需求。目前國內機器人的發展面臨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場景應用缺乏,導致好的機器人產品實現商業化難度較大,未來建設成的“機器人+”應用體驗中心將會打造機器人應用“樣板間”,使機器人可以在更多場景下被接受,從而擴大機器人的普及率和消費。
校企合作創造更多就業,AI機器人等專業成為熱門
在機器人的研發、迭代等環節,少不了高水平人才的參與,他們是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計劃》中提到實施人才提升計劃,引進和培養一批世界級機器人頂尖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團隊,并且支持高校機器人加強學科建設并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符合機器人產業發展要求、高素質復合型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計劃》中還將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機器人企業合作,定期選拔人才到國際機器人產業領先國家和國內其他省市開展培訓學習,致力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未來企業將會提供大量的“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崗位,與之相關的學科也將變成熱門學科。
同時,利用人才與區位優勢的結合是關鍵,《計劃》中提倡發揮中關村科學城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支持昌平區以承接中關村機器人創新成果轉化為導向。這些地區擁有很多知名學府和互聯網巨頭,在這里引入機器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更容易尋求產研合作的機會,打造機器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生態。
專項政策幫扶,央地協同可更快成果孵化
《計劃》鼓勵國內外龍頭企業在京設立機器人功能總部、研發機構、培訓機構等,在北京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并且利用高精尖產業及相關專項資金,研究通過銷售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幫助機器人產業中心建立。
央企央院深度參與全市機器人場景標桿建設,將會引導一批創新成果在京轉移轉化,對機器人初創企業有很大的幫扶作用,加上政府出臺補貼及擁有優先購買權的催化下,有利于產品形成競爭局勢,推動其他企業更新迭代,從而加速機器人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