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理解“互聯網+”就是簡單的相加,任何一個傳統行業,做了一個網站,開通了微信功能,就叫“互聯網+”了,這樣的“互聯網+”是不會有未來的。
我相信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是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收集、挖掘、分析、整合+智能感應能力形成的新的業務體系和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是簡單地把一些互聯網的營銷、互聯網的業務和傳統行業結合。如果還停留在只是把傳統行業加上一點互聯網就叫“互聯網+”,技術和業務模式還是停留在過去,那么它不是引領行業發展,而是會被淘汰。
“互聯網+”不是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簡單相加
舉一個例子說說什么是簡單相加,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
讓傳統的商業和互聯網結合,把傳統的實體店搬到互聯網上,這件事情已經做十幾年了,確實已經取得巨大成功,全面沖擊了傳統的零售業。一些比較特殊的行業,正在遭受電子商務全面的打擊,比如曾經很火的中關村開始全面退出電子產品的銷售,一些知名的電子商場關門。這就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結合。
但是這種電子商務是不是“互聯網+”呢?
我覺得不是。這還只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簡單的結合,它的本質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而不是智能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它是零售面向電子時代的第一步。消費者要買一個東西,還是要去商店,只是從去一個實體店,變成了網店。生產流通的環節,生產—批發—零售的基本格局并未真正改變,流通的社會成本很高,并未發生質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的移動電子商務會是什么情況?
是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和智能感應能力加入進來,整個模式都可能面臨變化,效率會大大提升。
比如一個產品出廠之時,就被內置了NFC的芯片,或者ID CODE碼,當有人看到別人在使用這個產品,或是在街上看到這個產品,想購買,只要拿手機靠近這個產品,就馬上讀出銷售地址,進行電子支付,完成購買行為。這種情況下,產品本身成為宣傳渠道,產品本身變成了銷售渠道。
用一桶內墻涂料舉例,它的出廠價是100元,通過第一次批發,達到160元,再次批發,達到240元,在商店零售,這桶涂料很可能價格是360元。流通環節成為社會成本大大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用戶讀取商品本身的NFC標簽,或是ID CODE碼就可以購買,那就是原廠價格,用戶可能只需要150元就可以購買這件產品。這樣,生產商和用戶都是獲益者,而批發商和零售商慢慢被邊緣化。
這才是“互聯網+”。它是大數據和智能感應能力加入后,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同時也是對互聯網的改造。如果僅僅抱著互聯網三個字,永遠是:自由、開放、共享,卻不承認新的技術和新能力的作用,我相信一樣會慢慢被淘汰的。
第一代純粹的互聯網公司,只靠新聞傳播空間已經不大;靠社交和游戲形成的第二代互聯網公司,大空間也沒有了;第三代的互聯網公司是把電子商務和服務加入進來,形成了較大的機會。 以后新的機會一定會來自“互聯網+”。這個新的體系中,新的技術和能力,將完全改變傳統行業的效率和能力,形成新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這一切,不是簡單引進傳統互聯網。傳統互聯網以傳輸無障礙為訴求的技術是簡單的,能力是不夠的。要讓傳統互聯網變得更有能力,還必須是智能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