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商海中的企業也分門別類,GE(通用電氣)屬于“綠色”那一派的,自從2005年在全球啟動“綠色創想”(Ecomagination)以來,已經7年。
事實上,GE并非在商海中漫無目的地漂流,“綠色創想”的收入故事也并不奇幻: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到目前為止,在全球,GE“綠色創想”已經產生了1050億美元的收入,在中國,去年“綠色創想”的收入約為11億美元,已占GE中國總收入的近五分之一。(GE中國2011年收入為57億美元)
“從組織架構來講,過去7年來,‘綠色創想’一直由GE全球VP直接領導,進行跨業務部門的合作,我們是深入到業務層面的。”GE中國綠色創想總監鄧群對本報記者表示。
“綠色”會被認為是成本很高的事情,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也有人認為綠色是奢侈的提法。
“從GE的角度來講,GE做綠色顯然不是為了顯得自己卓爾不群,或者顯得自己很高雅,GE到底是個公司,公司就是要追求盈利的。所以GE聚焦的綠色都是能夠產生效益的、能夠給公司和客戶產生效益的綠色方案,所以并不是為了綠色而綠色,而是‘green is green’,能賺錢的綠色才是綠色,才是可持續的綠色。”鄧群表示。
“綠色創想”收入占GE中國近五分之一
《21世紀》:到目前為止,GE全球“綠色創想”已產生1050億美元的收入,2011年“綠色創想”在中國的收入約為11億美元,占全球的百分之多少?
鄧群:2011年GE全球“綠色創想”收入為210億美元,其中中國收入大約占5%。GE中國2011年總收入大約為57億美元,其中“綠色創想”收入大約占近五分之一。
《21世紀》:GE中國“綠色創想”收入相對于以前增長如何?
鄧群:從比例來說,“綠色創想”收入在中國差不多每年達到20%以上的增長,相對于其他業務增長是很快的。
《21世紀》:“綠色創想”收入在其他國家增長也有這么快嗎?
鄧群:GE是全球化公司,從全球來看,“綠色創想”的認證產品,在GE的產品序列里,相對于其他產品增長要快。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這些地區是“綠色創想”收入增長相對更快的地區。
《21世紀》:您提到“綠色創想”認證,會不會有“新瓶裝舊酒”嫌疑?“綠色創想”認證產品相對于GE之前的產品,有什么樣的優勢?有什么改變?
鄧群:首先,認證是由第三方進行的,不是GE自己認證“綠色創想”產品,也就是說,加入GE“綠色創想”的產品都必須要經過第三方認證。
第二,在做認證的時候,會考慮到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包括能耗、材料、生產過程中廢水的處理;以及生產出來的產品對社會資源的影響,包括耗能是否更低。排放是否更低等;還包括GE產品在客戶的生產過程中,是否能提高客戶的效率。
這一系列過程,叫life cycle assessment(產品生命周期評價),是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不是那么容易被納入的,所以GE全球現在也就只有141個“綠色創想”認證產品,GE中國現在共有31個“綠色創想”認證產品。
《21世紀》:在“綠色創想”認證產品里,中國哪些產品增長比較快?
鄧群:和能源相關的。比如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這樣的高效率產品應用會增長得比較快。另外,與分布式發電有關的產品增長也很快。
另外,水在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中國很多重工業,包括石油煉化、煤化工等,很多都是在缺水的地區進行,包括新疆、陜西等煤多水少的地區。這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其實對水的需求非常大,對水的污染也很厲害,GE在這方面提供很多解決方案,包括膜的技術。
“綠色創想”深入到業務層面
《21世紀》:GE如何界定“綠色創想”?我們觀察到,一些跨國企業在組織架構上保證著綠色設想。比如巴斯夫設置的“首席氣候官”,或者是可口可樂設置的“首席可持續發展官”職位,看上去是在全公司體系整體進行可持續發展。
鄧群:GE是比較早的高舉綠色大旗的企業,很多企業都是在學GE的綠色戰略和相應的體系。“綠色創想”不是一組產品,而是公司戰略,是一個全面的體系。
從組織架構來講,過去7年來,“綠色創想”一直由GE全球VP直接領導,進行跨業務部門的合作。
《21世紀》:“綠色創想”業務范圍是多大?
鄧群:首先,我們主要是著重在綠色產品的研發投入,“綠色創想”每年單獨有上千萬美元,有專門針對綠色產品的研發投入。
第二,是綠色解決方案,我們力圖在各個市場把綠色解決方案進行快速商業化的投入,因為很多產品研發出來,不一定適合各地的市場。必須與客戶一起進行產品優化和調整,尤其是第一個示范項目怎么盡快地應用到客戶層面。
第三,是所謂ecosystem(生態環境)的建設。GE是個產品公司,客戶需要的是解決方案,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與我們的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好的解決方案給客戶,這在歐洲和北美是很常見的商業運作,但在中國還不是很完善。
第四,GE還在中國做一些在清潔能源和清潔水方面的風險投資活動。
《21世紀》:GE在中國已經投資了多少資金?
鄧群:GE與投資公司伙伴已經承諾將總共投入1億美元。
我們已經在談一些非常好的項目,比如我們剛剛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簽署了合作協議,他們有一個很好的秸稈氣化的技術,我們希望能夠與他們合作,其一,提供GE的內燃機發電技術,和他們共同形成解決方案,其二,盡快建立可以提供給客戶的解決方案,幫他們一起尋找客戶,然后一起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我初步估計將有上百萬美元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