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述消息刺激下,在21只石墨烯概念股中,昨日股價實現上漲的個股有11只,其中,中泰化學盤中強勢漲停,西藏城投(4.11%)、樂通股份(3.67%)、金路集團(2.75%)、中超電纜(2.48%)、康得新(2.25%)、力合股份(1.85%)、悅達投資(1.73%)和華麗家族(1.33%)等個股昨日漲幅也顯著。
資金流向方面,昨日,板塊內共有7只概念股實現大單資金凈流入,累計吸金21883.37萬元。它們分別為:西藏城投(6777.43萬元)、中泰化學(6475.26萬元)、康得新(4826.05萬元)、華麗家族(1526.74萬元)、樂通股份(1523.40萬元)、中超電纜(667.07萬元)和金路集團(87.42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石墨烯具有高導電性、高韌度、高強度等特點,在電子、航天軍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研究證明,將石墨烯應用于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可以大幅度提高負極材料的電容量和大倍率充放電性能。石墨烯可阻止復合材料中納米粒子的團聚,緩解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效應,延長材料的循環壽命。粒子在石墨烯表面的附著,可減少材料形成SEI膜過程中與電解質反應的能量損失。
國內目前并沒有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生產石墨烯。只有幾家生產碳纖維產品的公司正在進行石墨烯產品的研制,目前都沒有大規模量產的能力。方大炭素是世界第三大的炭素制品生產供應商,目前已經具備了9000噸特種石墨的生產能力。作為國內最大的炭素制品生產企業,在產品研發和規模量產上都具有優勢,特別是在特種石墨產品的研發上具有技術優勢。
此外,深圳貝特瑞作為國內最大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商,在負極材料技術方面擁有較強的實力,公司目前的石墨烯已經少量試產,未來一旦運用到負極材料中,將提升其性能,對其主營業務也有極大的促進。
目前,中泰化學參股的廈門凱納官網顯示,該公司的石墨烯微片因其優秀的電導和機械性能可用在新一代電動汽車的電池開發上。目前中泰化學研發人員已進駐廈門凱納,共同推進石墨烯與PVC聚合相關試驗。
石墨烯獲歐盟提振 為何能取代鋰電池?
歐盟委員會于6月23日宣布,歐洲最大的研發計劃之一的石墨烯旗艦項目規模將增長一倍,將有66家新的合作伙伴獲邀加入,歐洲石墨烯的科研實力將得到加強。
據悉,上述新增的66家合作伙伴來自19個國家,其中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和以色列是第一次加入該項目。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合作伙伴中超過三分之一是中小型企業,顯示出市場對石墨烯的興趣不斷增加。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最薄、最堅硬、導電性最好而且擁有強大靈活性的納米材料,石墨烯可廣泛應用于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及太陽能電池等儲能產品中。
但上述人士表示,盡管目前國內石墨烯研發技術已經能夠做到部分產業化生產,但由于成本過高,市場需求不被看好,因此遲遲未有企業真正投產。“眼下要讓石墨烯真正進入電池領域,降低成本是關鍵。”
石墨烯能做什么?
那么我們可以用石墨烯來做什么?物理學家和研究人員表示,由于石墨烯可以讓電子產品的屏幕更清晰且具備柔性特質,這些產品將比以往采用硅材料的設備更薄、更快、更便宜。另外,續航時間長的電池也可具備防水性能。
2011年,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以石墨烯和硅為原料制造電池,該大學表示這種電池可以讓手機“電池用上一周,每次充電只需15分鐘”。
2012年,美國化學學會表示,石墨烯技術進步將使得“手機薄如紙張,能夠折疊裝入口袋”。
亞拉文博士正基于石墨烯研制一系列傳感器,包括氣體傳感器、生物傳感器和光傳感器,它們的體型比以往更小。
上周,與韓國成均館大學合作的三星尖端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三星已找到在硅片上制造高質量石墨烯的方法。三星在聲明中表示,這些技術進步意味著公司可以開始制造“柔性顯示屏、可穿戴產品和其他下一代電子產品”。
科技博客Extreme tech撰稿人塞巴斯蒂安 安東尼(sebastian anthony)表示,三星的突破最終將成為“石墨烯商業化的救命稻草”。
三星并不是唯一研究石墨烯的科技公司,IBM、諾基亞和SanDisk公司的研究人員都在嘗試用石墨烯材料創造新型傳感器、晶體管和存儲器。
石墨烯/鋁空氣電池炒作 中國經濟玩不起?
從納米材料到稀土材料,從氫燃料電池到鋁空氣電池,從三元鋰到石墨烯,諸如此類的高科技、新概念名詞,往往帶著看似風光無限的前景,從大洋彼岸席卷而來。盡管這些新產品也許只是存在于某個實驗室的原始模型或初級產品,盡管這些新概念可能只是存在于科技雜志的一篇創新論文或前瞻性報道,盡管不少新技術目前距離大規模產業化開發尚有不小的距離,但是并不妨礙它們成為炒作熱點。
資本不會放過任何可能獲利的機會,這些熱炒的科技名詞一次次讓資本市場興奮,相關概念股票動輒以連續漲停板作為回應。也許,不少人還不完全清楚這些科技名詞的真正含義,但是一樣可以在資本市場賺個盆滿缽滿。
如今,這種科技概念的炒作,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其范圍也逐漸從資本市場向實體經濟轉移。諸如光伏、稀土、石墨、鋰電等,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不少業內企業摩拳擦掌,也想在這場科技盛宴中分一杯羹。
對于資本市場的炒作,不論是炒家別有用心、利用消息,還是散戶趨之若鶩、趁勢跟進,或者企業放煙霧彈、一博眼球,都是資本逐利的本性使然。但是,當這種炒概念的游戲開始向實體經濟轉移時,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筆者所言并非危言聳聽。事實上,諸如新能源、低碳產業、環保產業、生物產業等領域,不少企業動輒冠以高科技之名,搞的卻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甚至是空手套白狼,僅僅是利用科技概念撈一把,以實現跑馬圈地、關聯交易、投機獲利的目的。高科技的光環,讓這些項目和企業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績,也讓他們獲得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有些地方政府一聽上馬的是高科技項目,大筆一揮,大批資源、土地、投資如數奉上,本想和企業一起名利雙收,但是結果卻往往并不盡如人意。
當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誰在裸泳。科技概念、新興產業不一定就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君不見,我國曾經遍地上馬光伏項目,最終卻尸橫遍野,大到無錫尚德,也難逃破產清算命運;而上游不少有機硅加工企業,更是無視環保法規,生產場地漫天煙霧,不少工人因此罹患塵肺病。君不見,我國大批企業投身稀土材料開發產業,生產的高端產品屈指可數,有人打著高科技旗號,干的卻是亂采濫挖、低價出口的勾當。君不見,部分地區大力發展石墨產業,美其名曰資源高效利用,最終卻把污染留在了當地。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究其原因,這些企業一沒有過硬的核心技術,二沒有對市場進行充分的研判,三沒有科學的項目規劃,僅僅靠炒高科技概念,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只能關門大吉或者茍延殘喘,留下爛攤子交給地方政府收拾。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實體經濟不是資本游戲,科技創新容不得半點虛假。企業上新項目、新技術時,不能跟風炒作,也不能人云亦云,要對產業發展前景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分析。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項目審批時,也要本著審慎的態度充分進行可行性研究,更不能為了圖一時之快,趕鴨子上架。此外,新聞媒體也要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客觀準確報道相關的消息來源和新聞背景,不給別有用心之人斷章取義提供可乘之機。
(本文綜合中國消費者報、中國化工網、賽迪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