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我國熱電聯產行業發展迅速,裝機容量自2006年以來有4年同比增速達到20%左右,2年在15%左右,成績突出。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同樣突出,其中供熱量增速緩慢,同時雖然支持熱電的大政方針被頻繁提及,但配套政策卻一直悄無聲息。熱電聯產作用發揮受阻,行業期待具體配套政策能夠早日出臺。
城市集中供熱比重驟降
最新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我國6000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裝機已超過2.2億千瓦,達22075萬千瓦,占同口徑火電裝機容量的27.49%,占全國發電機組總容量的19.25%。
據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熱電專業委員會顧問王振銘介紹,從熱電發展歷史上,前蘇聯熱電最發達,但由于蘇聯解體,其熱電廠的供熱量下降15.6%。俄羅斯規劃到1995年熱電裝機達6490萬千瓦,而我國到1995年底,熱電裝機已達6981萬千瓦。同時,數據顯示,美國2010年熱電裝機為8471千瓦,而我國同期已達16655萬千瓦。另外,“我國從2005年到2012年,每年新增熱電裝機為1330萬至3732萬千瓦,其增速仍居世界首位,所以可以確定我國目前熱電裝機已居世界首位。”王振銘說。
但是我國熱電聯產也存在突出問題。數據顯示,上世紀末我國熱電聯產在城市集中供熱的總供熱量中占比為63%左右,從2000年至今,雖然熱電聯產在城市集中供熱的總供熱量在逐年增加,但其比重卻在不斷下降,到2011年已降至33%左右。
“熱電聯產被認為是最好的集中供熱熱源。”建設部城鎮供熱專家組專家徐中堂說,一方面,其能源利用效率高。熱電聯產供熱耗煤40千克/吉焦左右,而區域鍋爐房和分散小鍋爐的供熱煤耗分別為50千克/吉焦和60千克/吉焦左右。另一方面,熱電聯產在環保方面也優于鍋爐,熱電聯產的煙囪一般會高于90米,而鍋爐房的煙囪一般只有20米;另外,“熱電聯產在脫硝、脫硫、除塵等方面的優勢更是明顯,而多數鍋爐幾乎談不上什么環保措施,處于沒人管的狀態。”
對于出現熱電聯產供熱比重下降、鍋爐供熱比重上升的狀況,徐中堂認為:“這是很不理想的。”
為何出現下滑
“這主要是因為熱電廠建設審批繁瑣,需要到環保部、能源局等多個部委跑審批,審批時間長,并且大容量機組獲批相對容易,小機組則較難。而供熱鍋爐的審批權在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審批相對容易。”王振銘說。
另據徐中堂介紹,很多熱電聯產企業是央企,這在各地都存在管理不順的問題。“當地需要供熱的時候,電廠可能出于電力供應等方面的考慮,無法供熱。因此,當地政府部門會上一些鍋爐房來保證當地的供熱。”
“另外,供熱機組容量增長大于供熱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熱電行業存在的上述問題。”據王振銘介紹,根據歷年統計資料可看出我國熱電聯產近幾年發展很快,供熱機組容量迅速增加,但供熱量的增加并不理想。例如,2007年熱電聯產裝機容量同比增長21.4%,但供熱量只增長14.1%;2008年比2007年裝機容量增加1490萬千瓦,增幅為14.8%,但年供熱量卻同比降低了3.8%;另外,2012年裝機容量同比增長10.8%,年供熱量也僅增加了3.3%,其中還包括部分大型火電機組改供熱的熱量。
“這說明有些供熱機組供熱量很少,甚至未供熱。另外,有些小熱電廠在‘上大壓小’的過程中可能被關停,迫使原有的熱用戶又啟動了小鍋爐,退回到分散供熱的落后時代。”王振銘說。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某浙江熱電廠負責人也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當地因為小熱電的關停,已經被迫上了數臺幾乎沒有什么環保措施可言的工業鍋爐,以滿足供熱需求。
另外,王振銘表示,每年如此大規模的裝機容量的增加,卻只帶來供熱量的較低增速,也說明很多機組供熱能力并未發揮出來。“這意味著許多新增加的大型熱電機組,打著熱電聯產的旗號,以節能減排的名義新增的生產力,事實上只是在做普通純火電機組的工作。”
另據了解,“在經濟方面,熱電聯產存在突出的經濟效益問題。由于熱電聯產的能源利用效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好處’在熱、電之間如何分配一直是存在分歧。我國目前的好處全部歸電,這就使得供熱的煤耗偏高,導致熱價很高,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價格高于區域鍋爐供熱的不合理現象。”徐中堂說,“如果好處均攤,那么供熱的煤耗可能會下降很多,目前我國供熱煤耗平均水平在40千克/吉焦左右,均攤之后則將會降至23千克/吉焦左右。”
據介紹,事實上以上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熱電聯產作用的發揮,同時也為小鍋爐的建設開了“綠燈”。
該如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