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內憂外患”來形容國內光伏產業的現狀再恰當不過了。
一方面國內光伏產業深陷產能過剩泥潭,產業正加速洗牌;另一方面遭遇美歐“雙反”。在內外兩方面夾擊下,全行業處于惡性循環之中。
中國光伏產業的路在何方?
有專家提出,中國光伏產業鏈要以技術跨越謀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從根本上解決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沒有產能過剩,光伏產品的低價競爭也不會再延續。
傳統技術尚不成熟
國際太陽能技術研究最初是以集熱轉換效應為命題,這把全世界的研究領域帶入了一個誤區。以電燈照明消耗能量的事實為例,正電解體化為光,負電解體化為熱,熱和硅晶半導體材料是同性相斥的,熱不但不會直接轉化電能,相反熱敏形成的電阻會使發電系統額定電流自行衰退。
自1957年到如今,有關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研究一直注重新材料研究,而忽視了電物質基礎的認識,也就無法找到純屬自然的電化學轉換規律。半個多世紀的國際太陽能研究從原材料開發、組件制造、發電系統建設,只完成了硬件部分,還未完善軟件應用。
當前,國際太陽能并網發電項目競標要求為20%的效率,但實際項目做下來有的比10%還要低。成本高,效率低使投資回收遙遙無期。由于技術尚未成熟,造成材料資源、土地資源的雙重浪費。
專家指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要以技術革新為起點,技術跨越為發展,為國際社會經濟技術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儲備技術可發力
當前,光伏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解決傳統光伏并網發電的低效問題。必須更新陣列排布中的接線方法,要依據定律電參數的設計重新優化,對2013年前已經建成的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做全面的技術升級。
通過技術升級,使裝機總功率和實際輸出有效負載的峰值效應實現100%的相互對應關系。光伏發電系統技術升級的科學案例,還可逐步應用在風力發電、燃煤火電、水力發電和核電等機械能發電的升級改造中去。這種名為三元常態定比定律應用的技術普及,有望助推國際社會步入電力能源豐盛的時期。
目前國內外太陽能發電不只是效率低,光伏發電是隨光照條件而不斷變化的,產電的高峰期恰是用電的低谷期。峰值電量輸不出去,電站就不會發生經濟效益,光伏上網、火電關閉還不到技術成熟期。因為光伏電站目前都沒有儲能裝備,光伏發電早晚不能提供恒定電源,夜間不能產電。國家電網的運營很難做到計劃調度和宏觀調控。這都是光伏產業發展的阻力所在。
專家指出,要通過三維線等離子交換的光伏發電技術,實現高效轉換和特高效儲能。
資料顯示,傳統技術儲能效應在22%以下,等離子光伏發電的儲能效應為98%,這就是高新技術附加值的變化。光伏發電只有在高效儲能的條件下成為穩壓電源,而高效儲能有利于國家電網的宏觀調控計劃運營。光伏產能擴大要和火電關停形成額定比例,這是清潔能源更替污染性能源的必然程序。而高效儲能技術是我國光伏產業走向輝煌的第二階梯。
聯網是方向
目前的光伏并網發電,一般是將600V~1000V的直流電源逆變成三相交流電,而后再升壓成1100伏進入國家電網。10家光伏電站上網,其中就有10處逆變、10處升壓的裝備在線,每一環節都會增加成本,每一環節都會定量消耗電能。科學的辦法是要把復雜的事變得簡單,把產能效應提至高點,把發電成本降到歷史的最低點。
光伏集群式聯網發電,是將波爾定律應用于宏觀現實的技術層面。光伏聯網的電站與電站之間是彼此分離、相對獨立的發電體系,它們之間儲能設備相鄰的正負極由可控硅將各能基聯在一起,能基的先后排序數據信號會將高電位復制轉移到低電位的系統中去。
而10座1000伏的電站聯網即成為10000伏的電流系,只要一次性逆變為三相交流,一次性公頻選達到遠程供電,中間80%的變電程序完全省去,直流高壓操作相對安全,功效應遠高于交流電,直流高壓無輻射環保性領先。
專家指出,聯網發電的集群產業鏈不僅要把并網發電的中間環節裁去,使產能成本降低,聯網電站經過電位復制轉移,使原來相對獨立的電站成為共聯體,將同步提升遠程運營和超強負載能力,有效解決區域裝機容量小,用電量大;裝機容量大,用電量小的矛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