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業化解產能過剩,絕不是簡單的熬過一個寒冬,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敝袊饘賹W會理事長徐匡迪院士近日在第5屆寶鋼學術年會上作了這樣的判斷。
鋼鐵業已成為中國過剩產業的典型。有機構估計,如果中國宏觀經濟增速平穩著陸,鋼鐵業過剩的年產能將達到2億至3億噸。治理鋼鐵過剩已經歷幾輪淘汰落后,但成效不明顯,有些地區甚至出現越減越多的現象。不少專家認為,治理過剩必須轉換思路,尋找更有效的路徑。
治理至少要5到10年
在寶鋼學術年會上,寶鋼人士向徐匡迪請教:“歐盟治理鋼鐵產能過剩用了20年,我們中國要用幾年?”
徐匡迪說:“估計至少也要5到10年。因為政策調整和企業重組,都需要時間。治理過剩,肯定是一個漫長過程!痹谝恍⿲<业难劾铮撹F業遭遇產能過剩并進行針對性的治理,是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在發展歷程中都碰到過的棘手難題。
記者請教了相關的鋼鐵史專家,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美、歐和日本都經歷了一個近30年的鋼鐵工業黃金期,產量增加,技術進步,設備大型化。但80年代以后,以美國為代表,鋼鐵業產能過剩,鋼企倒閉。美國鋼鐵年產能從1.8億噸降至7000萬至8000萬噸,從業人員從50萬人降至不到20萬人。傳統鋼鐵工業地帶成為“銹帶”,甚至出現了象征性售價“1美元”的別墅。
根據歐盟的相關研究,通常經濟高速增長后,鋼鐵工業產能會出現嚴重過剩。歐盟對于粗鋼的過剩問題進行調整,前后花了近20年的時間。
發展的粗放與無序造成過剩
鋼鐵過剩,有歷史樣本,有國際樣本。但業內和學術界還是在尋找中國鋼鐵業過剩的更個性、更內在的原因。
有一點是業內大部分專家都認同的:中國鋼鐵業最近30年來的發展,與中國經濟總量同步增長,在原材料這個制造業“糧食”上起到了支撐作用。但其發展的粗放與無序,也是顯而易見的。
據徐匡迪等專家的分析,中國鋼鐵過剩的原因有兩方面,一個是外部原因,受國內經濟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影響,就算是在2008年至2010年這個全球金融危機的高影響期,中國鋼鐵新增產能近3億噸;受地方政府GDP和稅收收入目標體系的影響和地方維護社會穩定的影響,鋼鐵產能也是只增不減。
另一個是內部原因,鋼鐵企業只有保持產量,維持企業的流動性,才能具備一系列的支付功能,包括還貸和人力、成本上的支出。銀行借貸,也要看企業的現金收入,才能“借新還舊”,設法維持。這可能回答了業內一個普遍的疑惑:為何鋼企虧損,卻是越虧越增產,不減產、不去產能化呢?
在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看來,鋼鐵業的調整周期漫長一點,“并不是一件壞事”,能有足夠時間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在他的記憶中,以前鋼鐵業每一次的市場調整,都是因為時間太短,企業還沒來得及作應對的準備,就被市場“裹挾而去”。中國鋼鐵業長期就是在這種浮躁的環境下成長的,F在,真正的新環境開始出現。
只淘汰落后難治產能過剩
過剩是一個老問題,治過剩也是一輪接一輪。但是,問題還是存在,局部甚至更嚴重了。
據業內一些專家的意見,以往淘汰落后的思路,在去落后產能上立了功勞,但在進一步遏制產能過剩上難起作用。據相關的統計,目前在高爐領域,40%已是領先水平;24%是先進水平;29%是一般水平,落后高爐基本都已淘汰;在轉爐上,56%都是領先和先進水平。有的地區甚至在淘汰落后的過程中拆小建大,堂而皇之地擴大產能。
徐匡迪等專家認為,目前鋼鐵業受到市場供大于求及原材料價格高企的雙重壓力,多數鋼企處于虧損或成本運行狀態。中國治理鋼鐵過剩,應借鑒國際經驗,針對自己過剩的內在原因,找準有效路徑,一步步耐心地落實。
據了解,國家相關部門也在研究治理產能過剩行業的新途徑和新辦法。“我的鋼鐵網”總裁朱軍紅等研究人士認為,國家應更多地運用環保執法、準入、稅收調節及信貸等法制化和市場化手段來治過剩,同時對降產能的企業進行一定的資助,幫助安排再就業等后續社會調整。寶鋼等主流鋼企也在思考根本性的轉型之道。徐樂江說,今后先進的鋼企應完成“從鋼鐵到材料、從制造到服務、從中國到全球”的三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