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畝經濟林=18萬噸CO2。這是東風汽車股份總經理盧鋒提出的碳平衡計算法。
作為國內汽車上市公司和東風公司旗下輕型商用車制造板塊,東風汽車股份希望以工業反哺農業的方式,率先構建生態經濟林示范基地,以植樹固碳來沖抵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最終使公司的碳排放量減為零。
“中國人的思想是‘自然求平衡’,經濟生態林種植以后,樹林是永續減排的,可謂是真正實質性的減排。所以,我相信這種模式是可以推廣的,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利,對大家都有利。”
“綠色經濟”最初源自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于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圖》一書。所謂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和知識經濟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憑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強大引擎,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出更多奇跡和輝煌。
今年,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汽車股份”)緣于在湖北恩施建立“碳平衡”生態經濟林產業示范基地而受到了廣大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根據約定,東風汽車股份將陸續投入600萬元,在恩施市建設1萬畝生態經濟林產業示范基地,其中一期規劃面積為5000畝,主要種植油茶樹。這是一次以“工業反哺農業”的方式,探索綠色循環經濟的有效嘗試。
東風“碳平衡”開創我國節能減排第三條路
“碳平衡”生態經濟林這個概念,很多人不太熟悉。它最先由東風汽車股份總經理盧鋒及其團隊提出,也是汽車行業內首次出現、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碳強度”和“碳總量”的減排新概念。旨在通過植樹造林,以綠色林木吸收二氧化碳的形式,來補償工業企業發展中排出的CO2,進而在碳吸收量與碳排出量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點。同時,營造出可循環的綠色農業經濟模式。
東風汽車股份在上市之初也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出許多努力,先后投入巨大財力、物力用于改善企業節能減排設施改造。但在我國企業目前生產裝備技術水平以及環保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的現狀下,單純依靠改進裝備技術和提升能效管理水平,無疑將大大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無論如何改進與提升,最終也僅能使碳減排達到“減少”的效果;不僅如此,一旦裝備技術和能效管理水平無法達到預期要求,在碳強度指標的“剛性”要求下,企業產能和效益將不得不做出“犧牲”,這無疑對企業發展空間的拓展形成“實實在在”的羈絆。
經過不斷地探索尋求,東風汽車股份于今年3月選擇在湖北省恩施市建設東風“碳平衡”生態經濟林首個示范基地,一方面以生態林的固碳功效來抵沖企業碳排放,逐步實現“減少到零”的實質性減排,一方面實現以工補農、綠色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東風“碳平衡”不僅指碳的排放和吸收兩方面在數量或質量上相等或相抵,它還承載著中國特有的哲學和社會意義:即立足于國情,著眼于產業結構的優化互補,希望將企業自愿的減排置于尋求人與大自然,以及工業與農業互補的“雙平衡”之中;不僅如此,它將是一套建立在中國國情之上的,逐漸規范化和標準化的企業自愿減排體系。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行動,把我們在制造過程中對社會排放的CO2實質性地減為零。”盧鋒算了筆賬:“目前東風汽車股份是30萬輛整車和20萬臺發動機的年銷售規模,這個生產過程中的年均碳排放量大約是18萬噸,按照每畝人工林吸收CO2最大能力約4噸來計算,我們計劃在5年內營造5萬畝經濟林的生態系統,從而完全吸收工業規模帶來的排放。”
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碳排放量的壓力正與日俱增。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的CO2排放總量約為65億噸,與美國處于一個水平。按照國際上碳強度或碳減排的計算方式,如果我國GDP總量在目前的排放水平上再增長一倍,國家的碳排放量將達到驚人的130億噸,這對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制約。“從中國國情出發,由西方國家主導的減排之路不符合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們覺得,應該有第三條道路,能夠使我們既能保持增長,又能緩解環境的壓力。所以我們構想出了東風‘碳平衡’的模式。”盧鋒認為。
構建東風“碳平衡”生態經濟林示范基地,計劃將每年公司工廠生產所排放的CO2,通過種植經濟林進行等量吸收。同時,通過為種植經濟林的農戶和農村集體組織提供扶持性種植補貼,幫助農民增強抵御種植市場風險,以及增加就業和提高收入。東風汽車股份希望用5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東風“碳平衡”的方式,不僅實現公司工廠的“零排放”,而且在全國范圍,幫扶不同地域的“三農”發展致富。未來,如果這一創新模式在國內得以全面實施,也必將為我國逐步消除因碳排大國而備受國際輿論壓力,以及為改善土地肥力,發展綠色農業,實現循環經濟等提供一個可行性的第三條道路。
1 2 <script>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1").className="ck";</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