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10年來,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科研成果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7項。其中100MN擠壓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每年開發的國產首套先進技術裝備、新技術、新產品項目30多項,科技成果推廣應用100%;2007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8年獲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2009年“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創新工程及金屬鍛壓重大裝備技術研發平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球最大的“165MN鍛造油壓機”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特等獎。
一項項成績如同一幅幅佳作。這些佳作,正是由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長謝東鋼,以戰略的發展思維、科學的嚴謹邏輯與全院員工共同繪就的。
2012年,在陜西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的謝東鋼又被授予“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
完成角色各種轉換:駕御“重裝巨輪”揚帆起航
1961年,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的前身一機部重型機械研究所遷至古城西安。1978年,謝東鋼從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畢業后,進入該所工作。入所后,謝東鋼畫了7年圖,學習與創造的樂趣伴隨他度過了無數個奮斗的日夜,之后他成為研究室副主任,逐漸走上科研管理崗位。
改革的大潮云卷云舒。“吃皇糧”的科研院所紛紛走向市場。1985年“西重所”成為國家第一批減撥事業費改革的單位。1987年,謝東鋼與另一位老同志一起組建了西重所經營處,由他任副處長。之后國家批準100個院所可以擁有進出口權,謝東鋼又出任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從科技研發到科研成果推廣,謝東鋼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各種角色的轉換。
與此同時,一系列變化逐漸把西重所推上了改革的風口浪尖,也把謝東鋼推向了西重所的領導崗位。1993年,西重所加入寶鋼集團。1995年年底,謝東鋼出任副所長。2000年初,他出任剛剛轉制為科技型企業的西重所所長。
在謝東鋼眼中,西重所的核心競爭力是人。說起自己,謝東鋼總是三言兩語,談起西重所他卻滔滔不絕。他說,一天中有兩個時刻分別讓他喜歡與不喜歡,喜的是清晨,看著員工們踏著陽光涌入大門就如同看著一筆巨大的“資產”涌入;不喜歡的是黃昏,“資產”走了,留下的唯有一座“空城”。
如今,謝東鋼最不愿提到的就是轉制初期那段往事:“那段日子真是不敢去想,部分技術人員對企業前景產生疑惑的思想就像細菌一樣蔓延,不可控制。”頭一天,謝東鋼剛剛被任命為所長,第二天便陸續有人找到他提出要離開西重所。轉制無疑是技術人員離開的主要原因,這讓剛剛走馬上任的謝東鋼顧不得多想,便組織高管盡一切力量挽留技術骨干。
那段時間,謝東鋼和其他高層領導挨家挨戶地勸說要走的技術骨干,常常喝酒談心整個通宵,有時他們甚至追到火車站去留人。“這時,團隊的力量就彰顯出來了,我們確實留下了一批人,但最終還是走了幾十名技術骨干,現在說起來都還心疼。”謝東鋼回憶道。那時,他定下了一個規則:不管誰走,都高高興興地送他走;不管誰回來,大門敞開,高高興興歡迎他回來。
2006年,在西重所的基礎上組建了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2008年,轉制為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年6月,再次改制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謝東鋼駕馭著這艘滿載中國重型裝備發展希望的巨輪揚帆起航。
積極迎接各種挑戰:勇立行業發展潮頭
謝東鋼擔任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分管經營副所長時,經營處曾撲捉到一個信息:我國最大的鋼鐵企業鞍鋼計劃上一條300mm×2000mm的板坯連鑄機。這是當時國內最大、板幅最寬的連鑄設備。如果能把這項工程拿下來,對于當時的西重所來講,將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可在當時,謝東鋼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鞍鋼這條連鑄機生產線,開始確定要從國外進口,后來由于資金有限,所以在引進與采用國產設備方面一直搖擺不定。
當時,鞍鋼連鑄工程仿佛一塊肥肉,強烈吸引著國內外同行。面對眾多競爭對手,特別是與幾家國際巨頭相比,西重所并不具備強勁優勢。但越是艱難,謝東鋼越是要迎難而上,他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經過與鞍鋼各級部門的技術答疑與溝通,謝東鋼得到的答案是:由于資金緊張,這個項目很可能賺不了多少錢。然而對于謝東鋼來說,這個項目不可以金錢來估量,而是一個帶有示范性質的項目,是向同行業展示西重所實力的一個機會,是讓我國東北重工業基地認識我國實現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機會。謝東鋼當下拍板:這不是錢的問題,是國產成套裝備的方向問題!一句話,志在必得。憑著過硬的技術實力與研發團隊堅韌執著的精神,西重所終于在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工程如期竣工后,西重所在黑土地上立下了良好的口碑。
馬口鐵是長期保存食品最佳的一種包裝材料。我國交通不便的地區食物供給使用的罐頭包裝即用馬口鐵制成。當時,我國僅有4臺國外進口的設備可以生產馬口鐵基材,而市場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滿足。想要使馬口鐵生產國產化,在技術上又存在困難,因為越軟的鋼材越不好軋。當時中山市中粵馬口鐵公司準備投資生產馬口鐵,但由于這是公司最大的一筆投資,因此在決策時企業非常謹慎。公司董事長專程從香港總部趕到中山,親自詢問謝東鋼有什么把握能保證項目的成功。謝東鋼告訴他:“我們有幾十年積累的雄厚科研實力,有經過多年打拼敢于創新的一流科技團隊,拿下你這個項目我信心十足。”給對方吃了定心丸后,謝東鋼接著參加用戶的會議,面對第一臺國產馬口鐵基材生產線,面對幾十雙質疑的眼睛,他對著用戶全公司中層骨干表態,這個項目一定能干成功,干出一流水平。
最終西重所成功拿下項目。此后的第二次、第三次招標,企業都直接把項目交到了西重所人的手中。“叫得響、拿得下、打得贏”,西重所就是憑借著每一個項目的積累,憑借每一項過硬的技術逐漸站在了行業發展的潮頭。
新改制的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靠新體制、新機制,靠持續創新,經濟效益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但謝東鋼并沒有滿足。在他心目中,“開發創新,裝備中國”的時代使命還遠未完成,未來,還要為中國重型院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知識型企業而努力。
如今,謝東鋼所在的中國重型院已經聚集了一批精英猛將,但一些重大項目的業務洽談他依然參與,“我喜歡挑戰、刺激的項目。”他喜歡答辯,喜歡爭取合同的過程,喜歡與用戶成為朋友,更喜歡用戶收回投資的時刻。
“中國重型院好像一艘船,員工每個人都執漿,只要稍一用力向前劃,就是動力,而不是載荷。” 西北人的執著與韌勁兒,讓謝東鋼帶領的重型院如同一頭拓荒牛,奮力開拓著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裝備的空白天地。
(來源:互聯網)
一項項成績如同一幅幅佳作。這些佳作,正是由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長謝東鋼,以戰略的發展思維、科學的嚴謹邏輯與全院員工共同繪就的。
2012年,在陜西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的謝東鋼又被授予“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
完成角色各種轉換:駕御“重裝巨輪”揚帆起航
1961年,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的前身一機部重型機械研究所遷至古城西安。1978年,謝東鋼從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畢業后,進入該所工作。入所后,謝東鋼畫了7年圖,學習與創造的樂趣伴隨他度過了無數個奮斗的日夜,之后他成為研究室副主任,逐漸走上科研管理崗位。
改革的大潮云卷云舒。“吃皇糧”的科研院所紛紛走向市場。1985年“西重所”成為國家第一批減撥事業費改革的單位。1987年,謝東鋼與另一位老同志一起組建了西重所經營處,由他任副處長。之后國家批準100個院所可以擁有進出口權,謝東鋼又出任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從科技研發到科研成果推廣,謝東鋼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各種角色的轉換。
與此同時,一系列變化逐漸把西重所推上了改革的風口浪尖,也把謝東鋼推向了西重所的領導崗位。1993年,西重所加入寶鋼集團。1995年年底,謝東鋼出任副所長。2000年初,他出任剛剛轉制為科技型企業的西重所所長。
在謝東鋼眼中,西重所的核心競爭力是人。說起自己,謝東鋼總是三言兩語,談起西重所他卻滔滔不絕。他說,一天中有兩個時刻分別讓他喜歡與不喜歡,喜的是清晨,看著員工們踏著陽光涌入大門就如同看著一筆巨大的“資產”涌入;不喜歡的是黃昏,“資產”走了,留下的唯有一座“空城”。
如今,謝東鋼最不愿提到的就是轉制初期那段往事:“那段日子真是不敢去想,部分技術人員對企業前景產生疑惑的思想就像細菌一樣蔓延,不可控制。”頭一天,謝東鋼剛剛被任命為所長,第二天便陸續有人找到他提出要離開西重所。轉制無疑是技術人員離開的主要原因,這讓剛剛走馬上任的謝東鋼顧不得多想,便組織高管盡一切力量挽留技術骨干。
那段時間,謝東鋼和其他高層領導挨家挨戶地勸說要走的技術骨干,常常喝酒談心整個通宵,有時他們甚至追到火車站去留人。“這時,團隊的力量就彰顯出來了,我們確實留下了一批人,但最終還是走了幾十名技術骨干,現在說起來都還心疼。”謝東鋼回憶道。那時,他定下了一個規則:不管誰走,都高高興興地送他走;不管誰回來,大門敞開,高高興興歡迎他回來。
2006年,在西重所的基礎上組建了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2008年,轉制為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年6月,再次改制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謝東鋼駕馭著這艘滿載中國重型裝備發展希望的巨輪揚帆起航。
積極迎接各種挑戰:勇立行業發展潮頭
謝東鋼擔任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分管經營副所長時,經營處曾撲捉到一個信息:我國最大的鋼鐵企業鞍鋼計劃上一條300mm×2000mm的板坯連鑄機。這是當時國內最大、板幅最寬的連鑄設備。如果能把這項工程拿下來,對于當時的西重所來講,將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可在當時,謝東鋼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鞍鋼這條連鑄機生產線,開始確定要從國外進口,后來由于資金有限,所以在引進與采用國產設備方面一直搖擺不定。
當時,鞍鋼連鑄工程仿佛一塊肥肉,強烈吸引著國內外同行。面對眾多競爭對手,特別是與幾家國際巨頭相比,西重所并不具備強勁優勢。但越是艱難,謝東鋼越是要迎難而上,他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經過與鞍鋼各級部門的技術答疑與溝通,謝東鋼得到的答案是:由于資金緊張,這個項目很可能賺不了多少錢。然而對于謝東鋼來說,這個項目不可以金錢來估量,而是一個帶有示范性質的項目,是向同行業展示西重所實力的一個機會,是讓我國東北重工業基地認識我國實現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機會。謝東鋼當下拍板:這不是錢的問題,是國產成套裝備的方向問題!一句話,志在必得。憑著過硬的技術實力與研發團隊堅韌執著的精神,西重所終于在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工程如期竣工后,西重所在黑土地上立下了良好的口碑。
馬口鐵是長期保存食品最佳的一種包裝材料。我國交通不便的地區食物供給使用的罐頭包裝即用馬口鐵制成。當時,我國僅有4臺國外進口的設備可以生產馬口鐵基材,而市場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滿足。想要使馬口鐵生產國產化,在技術上又存在困難,因為越軟的鋼材越不好軋。當時中山市中粵馬口鐵公司準備投資生產馬口鐵,但由于這是公司最大的一筆投資,因此在決策時企業非常謹慎。公司董事長專程從香港總部趕到中山,親自詢問謝東鋼有什么把握能保證項目的成功。謝東鋼告訴他:“我們有幾十年積累的雄厚科研實力,有經過多年打拼敢于創新的一流科技團隊,拿下你這個項目我信心十足。”給對方吃了定心丸后,謝東鋼接著參加用戶的會議,面對第一臺國產馬口鐵基材生產線,面對幾十雙質疑的眼睛,他對著用戶全公司中層骨干表態,這個項目一定能干成功,干出一流水平。
最終西重所成功拿下項目。此后的第二次、第三次招標,企業都直接把項目交到了西重所人的手中。“叫得響、拿得下、打得贏”,西重所就是憑借著每一個項目的積累,憑借每一項過硬的技術逐漸站在了行業發展的潮頭。
新改制的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靠新體制、新機制,靠持續創新,經濟效益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但謝東鋼并沒有滿足。在他心目中,“開發創新,裝備中國”的時代使命還遠未完成,未來,還要為中國重型院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知識型企業而努力。
如今,謝東鋼所在的中國重型院已經聚集了一批精英猛將,但一些重大項目的業務洽談他依然參與,“我喜歡挑戰、刺激的項目。”他喜歡答辯,喜歡爭取合同的過程,喜歡與用戶成為朋友,更喜歡用戶收回投資的時刻。
“中國重型院好像一艘船,員工每個人都執漿,只要稍一用力向前劃,就是動力,而不是載荷。” 西北人的執著與韌勁兒,讓謝東鋼帶領的重型院如同一頭拓荒牛,奮力開拓著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裝備的空白天地。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