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強調,今后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而是要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和加速發展時期,但資源與環境承載卻已接近極限。據最新統計數據,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5萬億千瓦時,其中,工業消耗接近3.8萬億千瓦時,用電規模巨大。在長江沿岸,平均每30公里就建有一座燃煤發電廠。工業能源消耗占比70%以上,消耗電量超過73%,而創造工業增加值不到全國GDP比重的40%,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工業大而不強根本原因在于發展模式粗放,產業集中度和產業水平都有待提升。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勢必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創造就業崗位增速與農村勞動力供給增速的相對值發生了變化,同比下降了6.5個百分點。從增速上可以判斷,我國勞動力的供需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中國工業發展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和相對優勢正在消失。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高速發展,中國沿海地區的工業用地已經非常緊張,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發展面臨土地資源的約束,中西部地區則是受國家保障耕地和基本農田政策的影響,土地資源也變得越來越稀缺。人口、土地資源優勢的減退,無形之中為產業發展增添了新的瓶頸問題。
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包含諸多方面的內容,既有國內也涉及國際經濟大環境因素等。為此,相關部門只有繼續完善有利于工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構筑現代體系消除粗放發展
從政府層面來講,未來相關部門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環境,以國家意志推進工業強國。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當前中國的產業體系仍存在三次產業不協調的問題,存在高耗能、低效率產業、低技術含量產業比重過大,導致發展成本過高的問題。為此通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將有利于推動三次產業之間和三次產業內部結構更加合理化發展,能夠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消除產業粗放發展等問題。
工業結構優化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在經濟發達國家,現代產業體系的直觀表現是現代服務業占到GDP的70%左右。而對于中國而言,現代產業體系應該是工業結構優化、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貢獻度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產業體系。因此,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當前中國工業發展的本質要求。
圍繞改造提升制造業,相關部門把企業技術改造作為轉型升級的戰略任務,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兼并重組、質量品牌建設等工作力度,促進全產業鏈整體升級。瞄準重點領域和方向,以重大技術突破為支撐、重大發展需求為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推進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拓展新型服務領域,培育新型服務業態,加快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發展格局。
從企業和產業層面來講,加快推進創新能力建設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同時,創新驅動工業發展也是中國實現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根本要求。
當前我國的工業發展還主要是依靠投資驅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為此,要不斷強化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力爭在關系長遠發展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充分發揮國內市場優勢,更加注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應用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促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方向是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在這方面,工業領域的轉型升級一定要堅持實施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破解能源資源約束和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為出發點,樹立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的理念,從而構建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工業體系。
@專家微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金碚
現階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一定要力戒政府“好事做過頭”現象。例如,過度補貼招商引資,一些投資項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如果仍然沿用老思路來進行現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即使有幸能解決一個問題,也必然會產生大量新的問題。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
要從根本上建立去除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體制改革。“解鈴還須系鈴人”,改進當前GDP考核對地方的影響、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對于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產能結構調整的問題上,要實現兩個方面的強化,一是強化各種“去產能化”手段之間的協調與互動,二是強化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對地方的問責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