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巨大的傳感器網絡所產生信息量會龐大到不可思議,但其中絕大部分信息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見的,似乎被一道無形的墻圍了起來,只有特定設備的特定程序(比如調節恒溫器,或者記錄你每天走了多少步的應用程序),才能訪問并使用這些數據。
如果我們能消除這種界限,計算機和通訊行業都將會發生重大變革。一旦我們開發出相關的通訊協議,允許設備和應用程序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目前已經有人在做這件事了),那么任何程序都可以獲取任何器物中的傳感器的數據。如果這一設想得以實現,那么馬克?魏澤爾(markweiser)在23年前的那篇《21世紀的計算機》(發表于1991年9月的《科學美國人》)中所預言的普適計算時代(ubiquitouscomputing),就會成為現實。
普適計算時代的來臨不會是漸進式的,我們相信這將會是一個革命性的轉變,正如互聯網的迅猛普及。在谷歌地圖、推特等手機應用上,以及推出這些應用的那些行業巨頭上,我們已經看到,普適計算的革命性轉變已經開始萌芽。但是,只有當各種設備都能從無處不在的傳感器上獲取數據時,技術創新才會出現爆炸式的增長。環境信息的整合者,將成為下一批市值達到10億美元級別的科技公司,它們會利用我們身邊的傳感器產生的數據,開發出全新的應用程序。
要預測普適計算以及傳感器數據將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何種影響,其難度不亞于在30年前預知互聯網絡將會如何改變世界。幸好,我們可以用“媒介理論”作為參考:上世紀60年代,通信理論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說過,電子媒體(主要是電視)將會成為人體神經系統的延伸。如果麥克盧漢今天還健在的話,不知道他會怎么看待傳感器的普及。當傳感器變得無處不在,當它們收集到的數據能以全新的方式成為人體感官信息的一部分,人類感知的邊界將在何處?當我們的感知不受時間、空間和尺度的限制,我們又該如何定義“存在”的概念?
可視化的傳感器數據
我們利用所有的感官來認知世界,但對于大多數數字信息,我們只能用移動設備上的、小塊的二維屏幕來顯示。因此,我們受困于信息瓶頸,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觀點。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維持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感了。然而,只要我們能夠學會正確利用這些龐大的數據資源,希望的曙光就將出現。因此,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團隊花費數年時間,致力于將傳感器網絡收集的信息轉換成人們熟悉的“感官語言”。
當年,網景(netscape)瀏覽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訪問互聯網龐大數據的渠道,我們正在開發的軟件瀏覽器能幫助我們獲取并利用即將涌來的傳感器數據洪流。目前用來開發這類瀏覽器的最佳工具是一款名為unity3d的視頻游戲引擎,通過這款引擎,數百萬名游戲玩家可以在不斷變化的三維環境中進行實時、快捷的互動。我們則利用它開發了一款名為doppellab的應用程序,能夠接收環境中所有的傳感器數據流,并將數據轉化為圖像形式,投射在建筑物的三維模型上。以多媒體實驗室為例,doppellab會收集整座大樓的傳感器數據,并將這些數據實時呈現在計算機顯示器上。只需觀察屏幕,用戶就可以隨時瀏覽每個房間的溫度、訪客及人員的活動,甚至乒乓球在智能球臺上的位置。
除了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雙重實驗室”還能將大樓中所有麥克風采集到的聲音匯總到一起,創建一個虛擬的聲音環境。當然,為了保護隱私,傳感器會在傳輸聲音之前,對音頻信息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后,聲音里的信息是無法理解的,但保留了環境的背景音和說話者的聲音特質。“雙重實驗室”的使用者還可以查找過去某一時刻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某一時刻的情形,或者通過快進,查看不同時間尺度的數據,從而發現日常很難發現的周期性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