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20由全國數千家企業共同參與研制,統一制造標準難度空前,為我國航空工業史上的首次。它的成功首飛,是我國大型飛機研制自主創新能力的巨大躍升,標志著我國與歐美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甚至在某些領域可以并駕齊驅。
運-20
從全面研制到首飛成功,運-20用了5年多的時間,只是以往同類飛機研制時間的2/3,甚至更短,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目前航空工業技術的最新成果。運-20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唐長紅說:“相比世界其它同類飛機的研制,這是一個相當快的周期。”
運-20參考了俄羅斯伊爾-76的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并融合了美國C-17的部分特點。它采用常規布局,懸臂式上單翼、前緣后掠、無翼梢小翼,最大起飛重量220噸,載重超過66噸,最大時速≥800千米,航程>7800千米,實用升限13000米。擁有高延伸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唐長紅介紹說,200噸級意味著運-20是中國研制的最大飛機,它突破了數百項關鍵技術,標志著中國躋身世界大飛機行列,“它充分體現了時代技術,將是未來很長時間內中國大型運輸機平臺”。
據悉,國內外報道分析認為,運-20的性能要優于俄羅斯的伊爾-76,與其最新改進的伊爾-476性能相當,在承載能力上略低于美國的C-17,而大幅領先于日本的C-2和歐洲的A-400M。
據了解,運-20采用了當今世界上頂尖的激光堆積成形技術(即3D打印技術),打印生產零部件。它成功應用激光鈦合金成形技術,使我國在航空材料科學領域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先進水平的前列。研制生產中充分運用了數字化,充分發揮了并行工程的好處。駕駛艙設計還運用了動作捕捉技術,模擬實際操作情況,研制人機功效最優的座艙布局。
這個龐然大物要飛起來,需要輕而有強度的結構,且能在極限、惡劣環境下運行,僅此要突破多重關鍵技術。唐長紅說,“該機采用超零件基因、輕質材料,在空氣動力學、大型結構的設計和制造,機載設備、高可靠性操縱系統的研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航空電子系統的技術水平已達到當今世界先進水平。
運-20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駕駛艙人機功效的分析和評估,如,設計人員身上布滿各種動作捕捉裝置,通過頭戴式顯示器,用完全虛擬的方式設計駕駛艙;再如,可以檢驗駕駛艙整體布局的美觀度、飛行員視野與頭部活動空間、操縱手柄(或按鈕)與顯示器等布置合理性、儀表板反光影響、顯示屏亮度舒適性及駕駛員飛行疲勞等。駕駛艙還裝備了4個大型液晶顯示屏,這是我國軍用運輸機首次配備平顯。
運-20使用多輪多柱式起落架,可在條件惡劣的簡易機場起降,就連機場旁的草地經過平整后也能起降,最短時六七百米就能飛起來,在比較粗糙的機場如山區的小機場就可以降落。據悉,中國進口的伊爾-76MD運輸機起飛距離最少需要800米,美國的C-17運輸機簡易機場起飛距離不到427米。
中國飛機鈦合金激光成形技術已經進入工業化
飛機鈦合金大型整體關鍵構件激光成形技術是“3D打印技術”的高端發展形勢,是一項“變革性”的短周期、低成本、數字化先進制造技術。該項目在國際上首次突破了飛機鈦合金大型整體主承力結構件激光成型工藝、力學性能控制、工程化成套設備、技術標準。
已經用激光直接制造30多種鈦合金燈大型復雜關鍵金屬零件在大型運輸機、艦載機、C919大型客機、殲擊機等7型飛機中裝機應用,解決型號研制“瓶頸”,使中國成為迄今世界上唯一掌握高性能大型金屬零件激光直接制造技術并實現工程應用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