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3月25日,三大IT界巨頭Intel、Google和Facebook(60.24, 0.23, 0.38%)同時宣布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投資,盛況空前,在業內影響力絕不亞于嘀嘀和快的同時宣布提高補貼額。 Intel的投資標的是可穿戴健康跟蹤設備制造商Basis Science,收購金額為1億美元左右。Basis Science主要產品是Basis品牌腕帶,這一腕帶可以記錄心律、排汗量、運動和睡眠情況,售價為200美元。 財大氣粗的Facebook則花了20億美元,收過了虛擬實境眼鏡制造商Oculus VR公司。這是Facebook首次收購硬件制造商,此前Facebook剛剛以19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號稱“美國版QQ”的What's App,虛擬和現實產品的結合,令人充滿期待。 相對而言,Google則更文藝一些,其合作方是意大利知名眼鏡制造商Luxottica Group。這個名字拗口的意大利公司擁有雷朋(Ray-Ban)等知名眼鏡品牌。Google終于意識到它的“谷歌(1114.51, -5.64, -0.50%)眼鏡”樣子實在無法滿足時尚界人士的需求,開始尋求專業眼鏡制造商的幫助。 就在業界巨頭縱橫捭闔之時,國內的可穿戴設備卻大部分還只停留在概念階段。資本市場上熱炒的北京君正(300223.SZ)、德賽電池(000049.SZ)、歐菲光(002456.SZ)等,只能為人作嫁。 緣起Nike+? 今年1月15日,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九安醫療(002432,SZ)子公司iHealth推出的三款新品吸引了老外的關注。 這三款產品分別是動態血壓監測儀、無線動態心電圖監測器與可穿戴脈搏血氧儀,九安醫療憑借在全球生產血壓計主要生產基地的能力,從2010年開始在測血壓、測血糖、測血氧、測體重、測運動記錄這五大門類中開發了將近十款可穿戴產品。 電子產品離人體越來越近。 從最初的臺式電腦到筆記本電腦,再到各種平板電腦、手機,對這些產品來說,人的手腳、眼耳等感覺器官就是它們爭奪的入口,越接近效果越好。可穿戴設備正是在這一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類電子產品。 國內最先接觸的“可穿戴設備”或是2006年蘋果(536.74, -0.12, -0.02%)公司推出的帶有Nike+功能的iPod。在還沒有iPhone的年代,iPod就是最時尚的移動設備了。 當時還健在的斯蒂夫·喬布斯是這么評價Nike+的:“我們和Nike的合作將運動和音樂的結合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樣,你就擁有了一個私人教練或者是跑友,激勵你邁開每一步。” 回頭看看Nike+,其實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軟件應用而已,利用iPod自帶的重力感應裝置,開發出跑步計數功能,同GPS定位、遠程咨詢等技術結合起來,為跑步或者散步者提供距離、熱量消耗等功能。Nike也借此推出第一款帶有可穿戴功能的跑鞋Air Zoom Moire,進一步收集步幅、力度等數據,向鍛煉者繪制出其鍛煉效果的全景圖。 兩大流派 可穿戴設備大量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還是在2010年前后。 這并不是因為產品大量投放,而是長期跟蹤互聯網領域的人發現,Google從2010年11月開始,陸續為其智能眼鏡申請專*,從底層的硬件結構、功耗安全到上層的人機交互、設備協同,再到外觀設計,均進行了專*布局。 2010年初,Google正式退出中國,所有人都覺得Google不肯折腰,是把市場拱手送給競爭對手。但當Google拿出智能眼鏡專*的時候,“互聯網分析師”們才開始大呼:原來這里面有陰謀! 事實上,除了Google創意獨特之外,絕大部分可穿戴設備還只是集中在醫療保健和運動功能之上。兩大流派分別以互聯網公司和服裝企業為代表。 Nike在iPod之后一路高歌猛進,在2010年開發出Nike+Running,并與twitter和Facebook綁定,將跑步運動作為社交方式。當然這個創意到了中國又不得不撞南墻,Nike退而求其次,與新浪(60.41, 1.46, 2.48%)微博和QQ空間合作。微博名人潘石屹一度在微博上多次曬出自己的跑步成績,成為Nike不花廣告費的官方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