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老調重談】漫長的價格機制改革成行前,天然氣發電行業能做些什么?
成本是天然氣發電企業努力發展的方向,解決成本和盈利之間的倒掛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兩年一次的天然氣價格改革,讓天然氣發電企業叫苦不迭,上游天然氣價格抬升,天然氣發電價格卻無法相應上升,導致每次氣價調整之后,天然氣發電的盈利都在持續被壓縮。會上,被作為成功典范的天然氣分布式多聯供業主華潤協鑫就表示,單純依靠天然氣發電進行經營實在難以為繼。
天然氣作為調峰,在中國面臨不同能源價格之間巨大的落差,大部分天然氣電廠利用小時極其微小,不僅節能效果無法達成,天然氣電廠的經營也如履薄冰。這讓很多天然氣發電項目的開發者要“到地方發改委上班,跑電價”,要靠政府商定的無利潤電價或者補貼存在。
因此,幾乎在每一次天然氣發電討論會上,最后的結論都會推到價格機制的頭上。天然氣企業呼吁“氣電價格聯動”,要求更高的上網電價,將電網和油氣企業看作發展天然氣發電的瓶頸——然而電價上升對于下游的制造企業成本抬升問題又會出現何種影響?歸根結底,天然氣價格的問題是如何為這種昂貴的化石能源找到最適合的市場空間和制度空間,僅僅是電價升高,也只不過是將成本問題向價值鏈下方繼續下移而已。
無論如何,價格補貼或者非制度性的利潤騰挪并不是長久良方,這些都需要一個根本性的價格制度變遷。除了等待漫長而未知的未來,等待政府和制度先作出宏大敘事般的調整,企業是否能有改變的商業主動權?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分布式能源的商業思路也許可以帶來商業空間——從多聯供的蒸汽、熱水、制冷等方面尋找利潤空間。(廣州大學城的項目最初也花費了很多功夫,獲得了單獨特批的蓄冰電價,這一過程是其他項目可以總結學習的經驗。)
天然氣下游市場里60%都用于天然氣發電、燃料和建筑方面,也就是說,天然氣市場需求培育要考慮天然氣在這些部門的盈利問題——這些方面恰好可以利用冷熱點三聯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找到利潤挖潛的方向。
思考二:【前置思考】分布式的需求培育
外部性是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的優勢,因為清潔和能效更優。外部性優勢固然可以通過政府主導的力量進行強推,也可以通過資源稅的合理配置來推動具有環境外部性優勢的項目。但是否能夠讓外部性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在這方面,可能要跳出一個能源項目本身來思考,將分布式能源系統放在城鎮化的新趨勢中進行盡早布局。
找到能夠從這種外部性中獲利的合作方非常重要,目前分布式能源項目的合作方包括地方政府的工業園區或者具有可持續理念的商業樓宇開發者等等。不過,華潤協鑫的項目負責人的經驗表示,可能與前者合作的模式要優于后者,原因在于商業樓宇客觀上難以容納大型的項目,或者其能源使用的規模無法真正實現。工業開發區的分布式能源系統與高耗能工業企業捆綁,通過多聯產提高能源效率,可以幫助地方政府提高招商引資的實力——正是這種外部性發揮商業意義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