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收購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而創下2013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紀錄的萬洲國際,本打算2014年以IPO的方式再次創造資本市場的傳奇故事,但在經歷了29家投行聯合保薦、上市日期推遲、融資額一縮再縮之后,最終選擇暫時中止進程。
構想中的IPO藍圖遇阻令人沮喪,但企業是如何走上了“虎頭蛇尾”的IPO旅程,這樣的旅程又給企業帶來了哪些顯性和隱性成本,能否通過更好的準備和預判來避免這樣的損失呢?
“虎頭蛇尾”的旅程
2013年4月,一波“史上最嚴厲的”財務風暴過后,許多擬IPO公司含淚撤單。而現階段,也有湖北菲利華石英玻璃、春秋航空等企業中止或被中止了IPO進程。
今年4月,對IPO中止審查的四類情形證監會進行了詳細說明:一是申請文件不齊備等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二是發行人主體資格存疑或中介機構執業行為受限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三是對發行人披露的信息存在重大質疑需要進一步核查,四是發行人主動要求中止審查或存在其他情形導致審核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分析上述四種情況的原因,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全國上市業務組A股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吳曉輝告訴記者,一類是企業主動要求中止,主要是由于等待審核的時間太長,一些企業可能業績或利潤下滑,已經達不到發行上市的要求,或是轉而采取其他的融資方式。
另一類較多的中止IPO的情況,是由于申報文件質量問題,或監管機構對披露信息存在重大質疑而被監管機構中止審查,從而擋住前行的步伐。證監會相關人士曾表示:“在以往的審核實踐中,發現部分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為了趕時間、搶進度,突擊申報,粗制濫造發行申請文件,信息披露質量差;部分中介機構盡職調查不到位,招股說明書披露的信息前后不一致,或者涉嫌與事實不符。”
此外,IPO遭中止審查還有其他的觸發因素。上海玄灘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裁顧亮認為,媒體報道、信訪舉報反映或者通過其他途徑發現發行人申請文件涉嫌違法違規,或者存在其他影響首次公開發行的重大事項,經初步核查無法澄清的情形下,監管機構也會作出中止審核的決定。
相比A股市場上更多的“被中止”,顧亮表示,海外的一些資本市場更加市場化,監管機構可能會有更加簡易的IPO審核程序,但是發行人或者中介機構一旦造假,便會有律師對其提起司法訴訟,追究其法律責任。
顯性與隱性成本
與“終止審查”不同,按證監會規定,公司“中止審查”可申請恢復審查。即便如此,中止IPO的過程可能給企業帶來各種顯性和隱性成本。
最顯性的成本是,企業依然需要付出前期的審計師、律師、會計師等方面的成本,雖然后期的承銷費用才是企業IPO的費用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