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長期的高位運行后,自今年6月中旬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呈現單邊下行趨勢。受此影響,國內成品油價格出現“九連跌”已成定局。
對于石油和原油年表觀消費量分別達到4.98億噸和4.87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逼近60%的中國來說,在長期飽受高油價之苦后面對連續下跌的油價,最直觀的好處是降低我國工業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給消費者減負,此二者都對經濟有一定刺激作用。更深遠的好處在于,如果低油價能夠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的話,不僅為擴大我國石油戰略儲備提供良好的機遇,而且還將大大降低油價成本對我國能源價格改革的制約,為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理順相關價格體系提供相對寬松的環境。
但同時,油價下跌將不可避免地產生“能源逆替代現象”,這種效應不利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調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環境污染治理。
按照國際通用方法,根據熱值計算各類能源的價格比,煤炭、石油、天然氣的比價關系大致為1:1.5:1.35,各國能源價格體系的實際比價水平受到資源稟賦、市場結構、供需結構、政策干預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而我國現行能源價格體系由于受行政壟斷和價格管制雙重影響,不同種類能源價格水平以及不同能源品種之間的比價關系都有一定程度的扭曲,無法實現對優質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據測算,目前我國動力煤、石油、工業用天然氣的比價關系為1:4.5:2.7。假設在不受強有力的行政約束以及各種能源可以自由轉換,那么,從成本角度看,用戶的最佳選擇肯定是煤炭、石油、天然氣。
如今,我國天然氣價格節節升高,而煤炭、石油價格卻持續下跌。在陶瓷大省江西,2010年之前陶瓷企業廣泛使用污染較大的燃料——水煤氣,后來由于隨著天然氣管網逐步進入,加上天然氣燃燒效率較高,陶瓷企業紛紛改用天然氣。但自2013年后,天然氣價格越來越貴,而煤炭價格卻一路走跌,大部分低端微利的陶瓷企業便放棄天然氣,重新改用水煤氣。而在用氣大省江蘇省,這種現象更為突出,2013年江蘇省天然氣消費量增長6.5%,較2012年降低17個百分點。2014年情況更糟,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僅增長4%,天然氣發電比例也從31%下降到27%。
如果煤炭、石油價格持續下跌,更多用戶將會選擇化石能源,即便國家給予補貼,非化石能源從經濟角度考慮也是虧損的,這種替代現象顯然不利于非化石能源產業的發展。
縱觀世界,能源正朝著高效、清潔的能源方向發展。國務院在《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 “降煤、穩油、增氣,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而要實現這一路徑,當前首要的是要對能源產品價格進行系統、全盤性的改革,使能源價格全面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逐步理順不同能源品種之間的比價關系,實現對優質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這樣才有利于扭轉目前的“能源逆替代現象”。(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