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汽輪已經走到了這一步,”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葉鐘告訴記者,杭汽輪現在要有理念上的創新,以前比較注重制造,現在要逐步向服務型和技術型的企業轉變。
他認為,“杭汽輪”從技術體系來說,是典型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杭汽輪通過引進技術,獲得了市場、品牌,也占有了中國工業汽輪機的絕對市場份額。但杭汽輪要進一步發展,已不能僅僅依靠引進技術這種模式。原因在于:一是技術引進越來越艱難。二是公司做到一定大規模的時候,企業必須有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當原有引進的技術已經不能完全覆蓋用戶和國內外兩個市場需求時,杭汽輪把自主創新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葉鐘認為,企業創新必須要建立一個合乎企業發展而具有研發層次的創新體系。企業中,最寶貴的資源是技術資源,而技術資源中,最難得的是具有創新和開發能力的資源;而要最大效率地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是要通過建立完善和具有層次的創新體系,使各種技術資源在不同層次內,通過體系的協作,來達到其最高的效能;同時應建立研發中心三支隊伍:“后天”———預研一代———前瞻性研究;“明天”———研制一代———換代產品的研制;“今天”———生產一代———產品更新改進。
他介紹說,杭汽輪下屬共有16個分子公司,生產汽輪機、發電機、造船、齒輪箱等,這些產品都涉及到材料、強度和機械設計等技術,原來,整個集團的技術人員分散在各分子公司,大家都得配置諸如材料和強度分析人員,而且為了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各公司都得配置相應的軟件和硬件,這樣的結果是,軟件和相應的實驗硬件重復建設,各公司都很難建立一支力量比較強的研發隊伍,由于技術力量的不足,各公司技術資源只能應對合同產品的設計,無暇顧及技術的儲備和未來技術的研發,大大削弱了公司的發展潛力。
在這種情況下,杭汽輪對技術體系進行了重新構造,首先,進一步完善各分子公司的設計和研發部門的結構,使每個公司的技術部門在合同產品設計技術上,增加產品研制的能力和部門,通過集團國家級技術中心這個平臺,將整個集團的研發人員和研發設備統一管理,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做就解決了“生產一代———產品更新改進”和“研制一代———換代產品的研制”的能力。在此基礎上,2007年年底,杭汽輪在集團層面建立了企業中央研究院,將涉及到各分子公司需要的材料、強度和氣動等共性和基礎性分析與研究,集中到中央研究院,為各分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這樣,即解決了重復建設的問題,又使這方面的資源集中,大大提高了這方面的研究能力,同時,中央研究院將著重開發未來3~5年甚至更長的產品新技術,并對新技術進行產業孵化,這樣,就做到了“預研一代———前瞻性研究”。
“杭汽輪以前是制造性的企業。而世界上趨勢是在從制造型企業向技術型、服務型企業轉化,這是個理念問題。杭汽輪應該向這方面轉化。”葉鐘說,“在轉化的過程中,中央研究院要承擔一定的任務。現在我們利用中央研究院,進行新技術的引進和聯合開發,搞好新技術的孵化。目前,杭汽輪正在和芬蘭進行能源方面的新技術聯合開發。”
葉鐘認為,杭汽輪走過50年,“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走的比較成功,但杭汽輪現在已置身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再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種模式已經不夠了。在此背景下,企業要考慮技術戰略、技術體系,尤其是在技術管理上的創新。
他說,一個公司沒有戰略和文化,永遠成不了國際性的大公司。杭汽輪只有在理念上創新,才能把杭汽輪做成中國工業汽輪機的領航者。
作為杭汽輪的技術帶頭人,葉鐘正在帶領他的團隊快馬加鞭。目前正在進行一系列重大創新項目的研制:60萬~100萬噸/年PTA裝置大型空氣透平三合一機組汽輪機研制項目,實現國家重大裝備國產化;高壓大容量低壓可調抽汽汽輪機開發研制,開拓印度制糖、造紙市場;80~100MW系列工業汽輪機關鍵技術攻關;產學研合作開發激光強化技術及應用;表面噴涂技術等;博士后工作站,利用三維理論全面優化工業汽輪機通流部分,提高工業汽輪機的效率;信息化建設CAD/CAPP/PDM集成系統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