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斯慶 貴州電網總經理 王 和 貴州電網黨委書記
貴州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眾多、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的省份。但長期以來卻是“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民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的資源優勢逐步為人所知,隨著經濟建設力度加大,沉睡千年的大山煥發出了無限的生機。能源資源的開發就是精彩的縮影。
貴州蘊藏著豐富的煤炭和水力資源,具有水火互濟的先天優勢。煤炭資源已探明保有儲量523億噸、遠景儲量2400多億噸,居中國江南諸省之冠。全省水力資源蘊藏量1874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量1640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但很長一段時間,貴州的資源優勢與電力工業的發展狀況并不相稱。建國初期貴州發電裝機總容量0.3萬千瓦,僅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0.16%。至1978年,全省發電裝機107.2萬千瓦,也只占全國裝機容量1.8%。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貴州電力人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如今貴州發電裝機已超過2000萬千瓦,成為了西電東送的主力省份。回望貴州電力30年改革所走過的歷程,我們為已取得的成就、所選擇的道路而自豪,更有信心去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在新的起點上以更寬闊的視野、更長遠的目光謀劃公司新一輪發展。
一、貴州電力30年改革主要歷程
伴隨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推進,30年來,貴州電力從政企不分到公司化改制,從孤立電網到南方重要的電力輸出基地,逐步邁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這一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解放思想,沖破計劃經濟樊籬階段(1978--1991年)。1978年前,全國經歷了十幾年的長期缺電局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中國的電力工業體制進入了改革探索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決定成立電力工業部。電力工業按照“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沿著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加快了電力發展步伐。貴州電力系統“五五末”、“六五”初新增一批大中型發電機組,電網建設上出現了22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貴陽至烏江渡至遵義至四川綦江)并與四川電網相聯,貴州電力供應緊缺局面從1982年起明顯緩解,且每年豐水期有少量電力輸往四川。但由于電解鋁、黃磷、鐵合金、磨料等一批高能耗企業紛紛在貴州建成投產,而電力建設上沒有抓緊安排后續項目,進入“七五”以后我省又出現了缺電局面,且日益嚴重,使電力逐漸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盡管新上了一批“短平快”項目(如清電三期擴建工程2×20萬千瓦、遵義電廠擴建工程2×12.5萬千瓦項目),但因為從1982年到1988年沒有項目開工,缺電局面直到1993年都沒有根本改變。這一階段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艱難推進,在計劃經濟的機體中頑強的生長出了市場經濟的因子。1988年8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作出《加快電力發展若干規定》重大決策,號召全省“在統一規劃的指導下,走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投資辦電的路子”,拉開了貴州電力工業投資體制改革的序幕。盤縣電廠由此成為貴州第一個引入外部投資的電力項目,這種探索為一度停滯不前的貴州電力工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促進了貴州電力在“七五”之后獲得較快發展。
走上市場經濟道路,電力發展模式創新階段(1992--2001年)。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認識問題。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電力工業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成為上下探索的重要課題。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貴州省電力公司成立。公司成立之初,缺電嚴重,加快電源建設迫在眉睫,但當時卻是宏觀經濟過熱、通貨膨脹、銀根緊縮,微觀環境是貴州電價過低、缺乏吸引外部投資能力。面對不利局面,貴州電力人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新路子。降低運行成本,轉換生產經營機制,推行內部模擬市場,在全國電力行業率先用市場的辦法對發供電企業進行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降低電力工程造價,創造了單位千瓦造價在全國同期同類型機組的最低水平;積極開拓省內外電力市場,使得貴州電力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1999年3月8日,國家電力公司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了重要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一致同意加快貴州的電力發展,重新組建烏江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烏江流域的開發從此邁入了快車道。1999年9月,國家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00年11月,作為西部大開發標志性戰略的“西電東送”工程在貴州舉行了開工典禮。貴州電力因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西電東送主戰場,掀起了令世人矚目的“四水四火”、“四水八火”、“日”字環網、“兩交一直”的電源電網建設高潮。
融入南方經濟發展圈,探索電網科學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2002年,關于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國發[2002]5號文出臺,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公司和四大輔業集團公司相繼成立,我國電力工業進入了市場化改革的新時期。貴州電力公司在完成廠網分開后,更名為貴州電網公司,成為隸屬于南方電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五年多來,在南方電網公司和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貴州電網公司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南網方略統攬全局,緊緊依靠南方電網大平臺,搶抓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取得了輝煌成果。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努力踐行“企業效益為重,社會效益優先”經營理念,1998年11月,貴州全省實現鄉鄉通電;2007年10月,全省村村通電;每年為農民減輕負擔3億元以上;加大電網建設投入力度,五年投資相當于重建一個貴州電網;優質服務、節能降耗、企業文化、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為貴州以及廣東等周邊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能源支撐。貴州作為南方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和作用已經凸現。
二、貴州電力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使貴州電力在30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轉變。
電網裝機增長20余倍。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把貴州建設成我國的南方能源基地。貴州電網雖幾經周折,仍實現了飛速發展。2004年,隨著黔北電廠4號機組的建成投運,貴州電網統調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2007年,華電貴州公司(烏江水電開發公司)大花水電站兩臺10萬千瓦水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貴州電網統調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目前貴州電網統調裝機容量已達到2135萬千瓦,比1977年底增長了21倍。貴州正向建設南方重要能源基地的目標大步邁進。
電網結構越趨堅強。貴州電網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1927年第一盞電燈在貴州點亮,到1951年貴州真正意義的電網形成,走了30年時間。即使到1976年,貴州也只是形成了以貴陽為中心,聯接遵義、凱里、都勻、安順、六盤水的以110千伏輸電線路為骨干的統一電網。改革開放以后,貴州電網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