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當前各國政府都寄予極大希望的未來增長領域,因而都采取各種激勵和扶持政策。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這一領域的發展,已經將其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之一。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學術界、產業界、地方政府和傳媒對于物聯網的期望和熱度一浪高過一浪,然而,迄今為止,并沒有發生什么,三大運營商的物聯網業務收入扣除視頻監控業務后僅剩約3億元,離人們的巨大期望值相差十萬八千里,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看來有必要對于物聯網的內涵、特征、市場、定位、策略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做一次認真的梳理,有助于物聯網下一步更加理性和務實的發展。
物聯網不是獨立存在的網絡
物聯網泛指“物物相聯之網”。是利用二維碼標簽、射頻識別標簽(RFID)、各類傳感器/敏感器件等技術和設備,通過互聯網與電信網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應用,實現信息基礎設施與物理基礎設施的全面融合,最終形成全社會統一的智能基礎設施。需要指出,按照ITU-T 對于泛在網(含物聯網)的定義,泛在網/物聯網是指人和/或設備接入服務與通信的能力,即物聯網不是網,或者說不是一個物理上獨立存在的完整網絡,而是一種架構在現有或下一代公網或專網基礎上的聯網應用和通信能力,強調的是應用層面上的智能應用。
在網絡范疇方面,物聯網可以理解為從現有網絡向泛在邊緣拓展,即“公網/專網+傳感網”。在可預見的未來,物聯網主要涉及與電信網的通信接口、業務應用處理控制平臺等, 并不涉及獨立建網或大網改造問題。當然,為了適配某些高價值物聯網應用,有可能需要對于網絡本身進行一些優化和適配,僅此而已。
物聯網的戰略意義
物聯網的提出體現了大融合理念,突破了將物理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分開的傳統思維,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在實踐上也期望其能夠解決交通、電力和醫療等行業上的一些問題。
從通信的角度,現有通信主要是人與人的通信,目前全球已經有60多億用戶,離總人口數已經相差不遠,發展空間有限。而物聯網涉及的通信對象更多的是“物”,僅僅就目前涉及的物聯網行業應用而言,就至少有交通、教育、醫療、物流、能源、環保、安全等。涉及的個人電子設備,至少可能有電子書閱讀器、音樂播放器、DVD播放器、游戲機、數碼相機、家用電器等等。如果這些所謂的“物”都納入物聯網通信應用范疇,其潛在可能涉及的通信連接數可達數百億個,為通信領域的擴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考慮到物聯網的潛在巨大通信連接數目和極具吸引力的融合理念,因而有人將物聯網稱為除了萬維網和移動互聯網之后互聯網變革的第三階段,還有人將其稱為除了大型機、PC機、互聯網之后的計算模式變革的第四階段。簡言之,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產業革命為大家開啟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各國政府和產業界都對其未來發展寄予極大的希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戰略上的巨大市場潛力要真正轉化為現實的有分量的市場收入,還需要經過幾十年長期不懈的努力和腳踏實地的工作才有可能,絕不能有不切實際、急功近利的幻想和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