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裝備可以和國際名牌同臺競爭
談起我國能源裝備三十年的發展,從火電設備、核電設備、水電設備到風電設備,從船舶工業到石油石化裝備,張國寶如數家珍。他表示,“回憶起中國能源裝備三十多年的經歷,真是歷歷在目,也非常自豪。現在我們能源裝備當中相當一大部分,不是去設計貿易壁壘不讓外面的東西進來,而是靠我們的實力,靠我們設備的性價比,完全可以和國際上名牌產品、知名廠家同臺競爭。”能源裝備已經大量走進國際市場,不僅有一般裝備,還有一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裝備,像LNG船、核電裝備、鉆機、發電設備。“世界上任何一個大的水電工程都能看到中國的設備,”張國寶自豪地宣稱,“我國能源裝備總體水平已接近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能源裝備進攻“心臟病”“神經病”
談到高端裝備時,張國寶表示高檔數控機床、高端軸承、液壓件等技術含量高的重大裝備,我們目前還難以掌握。他指出,“原來我們最不敢碰的,中國能源裝備的‘兩個病’,一個是‘心臟病’,一個是‘神經病’。 ‘心臟’就是發電機,動力這一塊;‘神經’是指控制系統,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 分布式控制系統)”。
LNG船被稱為世界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屬于專用特種船舶,要在零下163攝氏度低溫下裝載液化天然氣漂洋過海,長期以來只有國外少數船廠能夠建造,中國船廠2005年以前還不能制造。張國寶指出,“我們現在做出來了,廣東、福建、上海都用了我們自己制造的LNG船,就連日本的商船三井和美國埃克森美孚這些世界有名的大公司都訂購了我們的LNG船。”談到核電DCS系統,他說:“特別是核電,安全性要求很高,誰敢碰?出了問題怎么辦?現在我們北京的廣利核,加上中廣核的支持,我國核電站的控制系統已經用上中國自己做的了。”
總結四點經驗 國產化非常需要政府協調
張國寶表示,“現在外部表揚我們能源裝備的人挺多,說我們能源裝備很多都是自己做的。這三十年的歷史值得我們自豪,也很值得我們總結。”主要經驗有四點:首先,能源裝備要靠技術進步、自主創新。只有不斷推出新產品,企業才有生命力。裝備制造企業轉型為生產服務型企業,也是一種創新。比如,壓縮機廠賣給客戶一臺壓縮機就完了,是生產型;轉變為生產服務型,就是要在買賣完成后,還要為設備是否會有故障、如何保持良好的運轉狀態等提供持續服務。其次,能源裝備的研發和國產化要緊密結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依托國家重大工程,做出來就能用。再次,能源裝備的發展離不開用戶的支持。用戶對國產化的認識和支持至關重要。對于大型企業客戶而言,錢不是問題,這就需要從民族工業振興的認識上考慮問題。張國寶認為:“能源裝備國產化最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了第一個,實現零的突破,第二臺、套才好辦。”第四,重大裝備國產化離不開政府協調。這也是中國的優勢所在,是社會主義能夠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優勢。“我認為在市場經濟情況下,政府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多地轉向組織協調。”張國寶說:“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非常需要政府做協調工作。很多大型裝備,政府稍微松一松就全買國外產品了,稍微緊一緊就能留點在國內”。
“中國能源裝備自主創新報告會暨中國能源裝備企業全球化發展論壇”是由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國能源報社主辦,煙臺杰瑞石油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協辦,會上舉行了我國首部《中國能源裝備年鑒》首發儀式。(記者林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