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國能源消費保持前幾年8.9%的增速,2020年能源消耗將達到79億噸標準煤,占目前世界能耗總量的一半。”中國工程院的研究引人深思。
這不是危言聳聽。2012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6.2億噸標準煤,已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在我國的資源環境稟賦下,滿足79億噸標準煤的龐大需求,完全依靠國內供應不可能實現。節能無疑成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首選路徑。
節流與開源同等重要。擰緊能源過度消費的龍頭,改變粗放發展方式,降低單位GDP能耗,也是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落腳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
如何用好節能工具?結構、技術、制度三把“利劍”必須同時出擊。
結構節能需要工業體系的系統優化。現階段,粗放的發展方式和“偏重”的產業結構使我國能源消費居高不下。據統計,能源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四大高能耗產業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一半,創造了一半經濟總量的第二產業消耗了75%的能源。
研究認為,降低第二產業1個百分點,相應提高第三產業1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可降低1個百分點。因此,以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等為主要手段,促進產業結構節能,可謂正當其時。
技術節能不僅是能源的節約,更是能源的開發,需要國家和企業不斷創新節能技術,降低家庭、工業、建筑、市政設施、交通運輸的能源消耗。
“廢品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技術節能還要充分挖掘散落在角落里的資源,讓每一種資源都能物盡其用。技術節能沒有邊界。
制度節能則是節能理念落地的有力保障。歐美國家有成熟的節能管理制度、經濟激勵政策及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就我國而言,除了要引導全民節能外,更為關鍵的是完善市場定價的能源產品價格機制。
《決定》提出,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目前,國內資源產品定價機制尚不完善,價格尚不能完全反映市場供需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要強化以價格要素為杠桿的調節方式,在滿足合理需求的同時,讓過度消費者為能耗埋單。
結構、制度在不斷優化,技術在不斷進步,節能也因此成為最大資源。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聚焦節能。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支撐下,節能之路永無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