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到2011年中國的GDP增長了8倍,人均GDP也由370美元增長到5400多美元,單位GDP能源消耗下降了56%,相應的二氧化碳強度下降58%。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節能減排取得了顯著成效。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所以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也是世界矚目,在這20年內,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3.5倍,已達到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20%,我們GDP總量占全球GDP總量的10%,但是能源量占了20%,說明我們產出單位GDP的能源消費是世界平均水平2倍,是發達國家的3到4倍,說明我們現在的經濟還是一種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方式,我們還有進一步提高能源產出效益的空間和潛力。
在這期間,我國的資源供應也日趨緊張,煤炭產量已經超過了35億噸原煤,超出了我國科學產能的供應能力。能源安全也面臨著挑戰,我們常規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排量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于能源燃燒和消費,所以從國內形勢看,這是我們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國際上全球應對氣侯變化的形勢日益緊迫,去年6月份里約大會的主題解決在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前提下發展綠色經濟,世界以氣侯變化為代表的全球環境問題受到廣泛的關注,全球已經就保持全球的溫升不超過兩度達成了共識。全球必須要加大減排力度,實現保護全球氣侯的目標。中國作為一個排放大國,也會受到越來越緊迫的形勢挑戰。低碳發展將是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的標準,十八大特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低碳綠色的發展也會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特征。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必須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協調。低碳的技術會反應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經濟低碳的發展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必須要走上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走上這樣的一個路徑首先必須要促進產業轉型,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我們要爭取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率先區域穩定,并且達到峰值。從發達國家發展歷程來看,基本實現工業化之后,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就會區域穩定,而交通和建筑部門隨著人民生活的持續增高,還會有一個相當長時期的增長的過程,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國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也就是要在工業化基本實現之后,爭取使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盡快趨于穩定,并且開始下降,使交通部門和建筑部門能源消費的上升主要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滿足,使全國的化石能源的消費盡快達到峰值。
加快產業轉型是減排和低碳發展的關鍵。當前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統籌近期和長遠,統籌全國和地區,要確立低碳發展的中長期分階段目標,要建立一種開放目標的倒逼機制。在哥本哈根的氣侯大會上,溫總理曾經宣布我國到2020年要比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到45%,2020年以后我們可能要逐漸實現GDP能源強度的同時,開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控制目標,能夠盡快地在沿海東部比較發達的地區確立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控制和排放達到峰值目標。所以在國內應該率先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和逐漸減排的低碳發展目標,來引領全國節能減排。
我們要實現這樣的低碳發展路徑,當前各個地區必須要改變過分依靠投資為主要驅動的發展模式,要逐漸形成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內涵提高的發展模式。我們不斷增加投資來驅動經濟的增長,主要是擴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工業產能的擴張,也拉升了水泥、鋼鐵等高耗能產品的需求,使得高耗能產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不再主要以依靠投資,而適度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我們要實現這樣的低碳發展路徑,當前各個地區必須要改變過分依靠投資為主要驅動的發展模式,要逐漸形成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內涵提高的發展模式。我們不斷增加投資來驅動經濟的增長,主要是擴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工業產能的擴張,也拉升了水泥、鋼鐵等高耗能產品的需求,使得高耗能產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不再主要以依靠投資,而適度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可以減少對高耗能產業的需求,優先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能夠大幅度降低單位GDP的能源強度和二氧化碳強度,所以我們應該明確低碳發展在國家和地區總體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制定相應的規劃,加強政策保障體系的建設,我們要從當前資源依賴性,粗放擴張的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碳發展路徑,轉到技術創新型、內涵提高的高價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綠色低碳的發展途徑上來。
實現這一點,我們要完善促進地區和行業低碳發展的激勵機制,建立和形成促進企業減排的市場機制。我國已經在四個直轄市、深圳、湖北和廣東開展了碳排放權的交易試點,可以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企業和全社會的減排。當前,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潮流和理念,為我們形成以低碳排放為重要特征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
剛才幾位嘉賓也都談到了要加強國際能源的合作和低碳發展技術的合作,我想全球這樣一個低碳發展的潮流和低碳技術創新的形式,為我們的低碳技術的發展和低碳的轉型提供一個良好的國際背景。我們也可以避免高耗能和高碳發展的技術一種鎖定效應,我們要在工業化的過程當中能夠向低碳綠色的發展道路轉型,加強生態文明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