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日開幕的“儲能國際峰會2012”上,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表示,國內儲能產業已處在起步階段,存在四個“缺失”,在政策上應受到更多重視。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助理、鄂爾多斯大規模儲能技術研究所所長譚春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到2020年,國內整個儲能產業的市場規模至少可達6000億元。
具體到各類儲能技術,譚春青指出,鉛酸電池是當前最成熟的技術,液流、鈉硫電池也是目前能“看得到”的新技術,而未來,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儲能本身不是新興的技術,但從產業角度來說卻是剛剛出現。對中國這樣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來說,既有節能減排的需求,也有能源增長以支撐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儲能產業!崩钜闭f。
在他看來,處在起步階段的國內儲能產業存在四項“缺失”:首先是技術缺失,如僅對電池技術有所研究,對其他載體的研究不夠;僅對材料和單一裝置有研究,對系統應用和管理的研究不夠,沒有或少有針對整個產業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技術路線尚不清晰。
“其次是標準缺失。個別產品有標準,但無論行業標志還是國家標準,整個產業的標準化體系尚未建立,更談不上根據標準對產品的性能進行檢測和認證!崩钜闭f。
此外,他認為,應用示范項目也存在缺失,“示范項目單一,僅有國網張北風光儲能等少數項目!
“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缺失“,就是缺政策。”李冶表示,儲能是智能電網的核心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的電力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儲能作為可再生能源應用的重要輔助環節,所受重視程度卻不足,尚沒有專門的規劃。
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達到類似美國、日本將儲能當作一個獨立產業加以看待并出臺專門扶持政策的程度,尤其在缺乏為儲能付費機制的前提下,儲能產業的商業化模式尚未成形。
“儲能肯定已到了呼之欲出的時候。保守估計,到2020年,國內整個儲能產業的市場規模至少可以達到6000億元,樂觀的話甚至有可能到兩萬億。預計未來國家對儲能的支持力度會不斷加大。”譚春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