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效果。2013年11月,美國貿易逆差縮小為343億美元,盡管逆差縮小的主要原因是石油進口減少,但商品出口額也增至137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事實上,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的一年時間,制造業出口總額達到了12萬億美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了38%,并超過了危機前的峰值。
隨著國內制造業的回暖,美國制造業就業也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增長: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季度調整數據顯示,從2010年2月到2013年12月,制造業增加了56800個就業崗位。2013年12月,制造業直接就業人口達1203萬。盡管這與1979年的1955萬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比危機前的1146萬要多得多。
此外,根據美國國家制造業協會的數據,還有500萬勞動力在制造業相關或支持性崗位就業。總體看來,美國制造業提供了1700萬個就業崗位,占私營行業就業崗位的六分之一。
一、四大因素推動美國制造業新一輪發展
1.創新
一系列新型、高端、基于軟件的制造業技術、設備和工具,改變了全球制造業游戲規則。這些技術、設備和工具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極大提高了生產力,并促進了全球公平競爭。
2.能源
創新和非傳統地油氣提取方式,給北美制造商帶來眾多福音。不僅為管道、泵和其他能源提取制造業創造了發展空間,也大幅降低了美國國內能源成本。同時,還讓“美國高端制造”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富有吸引力。這是因為,在美國,最大的運營成本就是能源。此外,石油原料的充足低價供應也讓美國的化學行業充滿發展潛力。
3.需求
國際金融危機(2007年-2009年)以后,盡管不斷受政治和全球不利因素的影響,美國國內需求和經濟仍在緩慢增長。某些耐用品(如汽車和商用飛機)的本地消費需求一直非常健康。2013年,美國消費者購買了1560萬輛客車和輕型卡車,比上年增長8%,而這一水平就算放到危機前看,也是非常健康的,特別是在如此低額度的激勵水平下。然而,對制造商來說更重要的是,這些車中80%是北美制造。這也引發了新車零件的大規模重新裝備,這些零件有很多是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生產的。商用飛機行業的增長同樣強勁,在可預見的未來,將需要成千上萬的飛機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