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企業領導者的性格決定一個企業的性格。在采訪完西安電力機械制造公司(以下簡稱西電集團)總經理張雅林后,記者開始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認識。
如同張雅林本人的果敢決斷一樣,西電集團也在用速度和效率說話:短短三年時間實現產值翻了一番,從60億元增長至155億。2009年,西電集團更是將發展戰略目標定位為“打造全球輸配電設備供應商”。
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張雅林
人們或許會問是什么讓西電集團在中國輸配電市場實現了“井噴”之勢,問鼎中國輸配電市場的絕對領導地位。為此,《裝備制造》雜志專訪了西電集團總經理張雅林,他為這家央企的成功發展進行了詮釋。
《裝備制造》:2008年西電集團的利潤同比增長了25.1%,產值達到155個億,歷年出口創匯累計超過12億美元。最近兩年又進行了戰略調整,收購常州變壓器廠,入主寶光股份。西電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是否實現了您當初的設想?
張雅林:首先這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我們西電整個團隊的共同奮斗。如果僅看利潤指標,我們是低利潤行業。但有一個觀點我很認同,就是裝備制造業把利潤空間讓位于整個經濟大環境,促進整個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這才是我們制造業的貢獻。
這幾年隨著環境的變化,我們西電整個團隊都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抓住了一些機遇。
首先在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支持下,國家開發銀行給我們提供了二十多億的貸款,也拿到一些國債資金,這些資金的到位對西電的提升很大,保證了基本的技術改造。另外,不管多難,我們都在加強創新能力,連續幾年研發投入在銷售額5%左右,為自主創新提供硬件基礎,并依托一些重點項目搞創新、提升企業實力。
另外,按照國資委的要求及自身發展的特點,西電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體制創新。雖然最近股市不景氣,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在今年上市,真正推動我們的體制和機制創新。
我們在完善產業鏈、調整產品布局上也在加強。西電位于西安,國內有銷售網絡、國外有參股公司,但沒有形成一定的氣候。所以這兩年產業布局調整抓的很緊,不斷完善布局構架,包括在廣州、常州設立了開關廠,結構調整中我們緊緊地瞄準了跨國公司的結構。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我們高端制造有空心化的趨勢,核心部件還在依賴跨國公司,為解決這些行業內的共性問題,我們西電開始投入、攻關、布局、建設,和寶雞市政府合作,入主了寶光。
另外我們抓住“走出去”的機遇,在埃及設立了控股的合資子公司,生產變壓器和開關,下一步將瞄準非洲和中東市場。
總結下來,一個是我們有堅定的信念,有各種各樣的監管和兄弟企業等外部資源的支持。另外三年翻一番的發展也得益于這個行業的特點,應該說抓住了該抓的機遇。
《裝備制造》:西電集團最近組建了集團研究院,整合了集團下屬的三家研究所(西高所、西瓷所和西容所等),在創新方面,西電集團是如何規劃的?
張雅林:西電集團通過強化集團運作,加大創新能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并進行了二次開發,新產品產值率多年保持在25%以上,連續三年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率保持在5%左右,使公司的整體制造能力、科研開發能力、試驗檢測能力逐年提升,去年還有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專*數不斷增加,產品走的是技術引領的路子。
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有了提升,團隊把握企業發展的能力也有提升,產品布局的完善使我們下一步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這兩年公司主要圍繞特高壓項目進行創新和研發。在國家“技貿結合、引進技術”的政策基礎上,我們才有介入國家重點工程的機會,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開關公司和三菱電機合作,大量的人到三菱培訓,還和ABB和西門子有很多交往。
我有時候在思考什么才算好的企業,三菱電機發展到一定程度是一個公眾公司。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保證了企業健康的發展,現代企業制度是資本層面的民主化,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必須靠社會資源來保證它的健康發展。
《裝備制造》:西電集團2009年工作重點之一是優化資源整合,加快結構性調整,就整個集團的管控模式而言,西電做了哪些結構調整,后來又做了哪些工作?
張雅林:機械行業有句話: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確實是這樣的。國資委的成立對中國企業很有好處,尤其這兩年提出加強集團管控。我們在2006年提出了四個平臺建設的任務。
首先是共用的研發平臺建設,形成較好創新體系。過去在創新體系上西電集團的資源沒有達到共享,從去年開始把研究院成立起來,三個研究所合在一起,好多資源才開始共享互通,和子企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