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對于占地較廣的大型光伏電站而言,日照時間長且擁有大片廉價荒漠化土地的西部地區無疑是第一選擇。但是由于西部地區遠離負荷中心,因此部分地區光伏電站的棄光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而在東部地區發展光伏電站,雖然不愁并網,但稀缺的土地資源成為制約大型光伏電站發展繞不過去的坎。因此,業內普遍認為東部地區的光伏發展道路將以分布式光伏為主,大型光伏電站為輔。但中電投集團首創的“漁光互補”模式光伏電站的成功,使以江南水鄉為代表的東部發達地區大規模發展光伏電站成為可能。作為一種主要的清潔、綠色能源,是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未來能源的重要選擇之一。但是東部地區人口稠密、土地資源稀缺的現實,讓在東部地區大規模建設大型光伏電站成為難題。而“漁光互補”模式光伏電站的成功捅破了這一層“窗戶紙”。到底何為“漁光互補”光伏電站?記者了解到,所謂“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就是利用江南地區豐富的魚塘資源及蘆葦蕩灘來開發建設光伏發電項目,采用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模式,并具有發展休閑旅游業的潛力。遮檔陽光,造成水溫偏低,會對水產的正常生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針對這個問題,在電站設計時,光伏組件前后間距比正常值加大了0.4米。同時,同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開展合作,采取科學選擇養殖品種及魚種混養方式,確保了養殖企業和當地村民的收益。“養殖的收益超過想象。”蔡澤斌告訴記者。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所長助理沈美芳告訴記者,為了適應魚塘溫度的變化,“漁光互補”魚塘改變了傳統的養殖品種和養殖技術,實現了以該所最新科研成果——沙塘鱧為主的“名、特、優”品種,養殖附加值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