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風能是中國應對霧霾促進減排的一個重要手段,而海上風電代表一個國家在此領域的發展水平。在近期舉行的2014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上網電價問題成為熱點話題。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文件規定,對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區分潮間帶風電和近海風電兩種類型確定上網電價。2017年以前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
與會代表認為,標桿電價的出臺有積極意義,將推動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但具體到電價水平,不少人認為電價偏低。
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2萬千瓦示范項目于2010年6月并網發電,此后海上風電步入一個緩慢發展期,截至2013年底,全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為42.8萬千瓦,僅占全國風電裝機總容量的0.5%左右。發展不快有多方面原因,沒有明確的價格標準是一個重要因素。
廣東明陽風電總裁趙學永說,國家標桿電價總體是積極的,將推動海上風電行業的發展。他認為中國應該多向歐洲學習,理性地發展海上風電。
但上海東海風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開華提醒投資要謹慎;南方海上風電聯合開發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余暢質疑電價政策“一刀切”的做法,說不同地區不同項目的差別很大。
電價偏低,并非完全不能操作,一些風資源和其他條件比較好的項目,如果經營和管理得當,是能夠實現正常內部收益率的,但對其他開發商來說,實現盈利的壓力很大,投資風險不小。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樣能防止海上風電一哄而上,而要謹慎穩步推進,先開發優良資源,等到要開發次等資源時,很可能成本已隨著技術等方面的進步而下降,從而即使按照目前的價格水平,后期項目也能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