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學工學研究科教授木本恒暢在2014年7月4日召開的“新一代功率半導體的沖擊:SiC從下一代走向現代”尖端技術論壇(主辦:《日經電子》)上,以“超高電壓應用SiC功率器件的發展”為題發表了演講,紹了日本學術振興會的最尖端研究開發項目的成果。
SiC作為取代Si的功率器件備受期待,在高耐壓領域尤其被看好。在600V~6000V耐壓領域,瞄準混合動力車及鐵道車輛用途的開發日益活躍,這一耐壓下的應用需求,目前可通過肖特基勢壘二極管(SBD)及MOSFET等SiC單極性器件滿足。
而木本教授等人的FIRST項目研究的是能夠實現更高耐壓的PiN二極管及IGBT等SiC雙極性器件。通過將這些高耐壓器件應用于變電站、變頻站、高壓直流輸電、醫療用加速器高壓電源、高速鐵道車輛等,有望降低電力損耗以及實現設備的小型化。另外,在將來的電網中,通過采用更高耐壓的電子開關,還可實現電網與可再生能源、分布式電源、電動車組之間的聯動,以及故障時的瞬間斷電等遠程操作。
FIRST項目的目標并非立即使此類器件實現實用化,而是要推動全球最尖端研究,在10年以后達到實用水平。具體來說,該項目在2009~2013年度對超過10kV的雙極器件以及可實現該器件的超高速外延生長等展開了研究。
研究目標共有5項:(1)13kV-20A級SiC PiN二極管、(2)13kV-20A級SiC IGBT、(3)5kV-20A級250℃開關操作、(4)能實現這些技術的膜厚及多層外延生長、(5)支持這些技術的學術性基礎研究。研發方面設定了三個子課題:(1)SiC的缺陷、物性控制以及器件基礎、(2)超厚膜及多層SiC外延晶圓技術、(3)工藝及超高耐壓SiC器件技術。
獲得的成果為,在高速厚膜外延生長和缺陷降低方面,實現了外延生長層厚度達到了100μm以上、受主密度達到1014cm-3的摻雜控制技術;降低了基面位錯(BPD),使BPD密度降至0.1cm-2以下;利用碳注入及熱氧化等手段,使載流子壽命大幅提高20μs以上。
憑借這些技術,木本教授等人成功試制出了耐壓13kV的40A級PiN二極管以及耐壓16kV的30A級IGBT。該IGBT在柵極形成方面,采用了離子注入與外延膜生長組合的IE構造。已通過實驗證實,使用這些器件以及新開發的高溫高耐壓密封材料,在250℃下實施5kV開關操作時,可實現20A以上、2μs的開關工作。
木本教授在演講的最后說道:“這些技術并非立即就能投入實用,而十年后,以這些技術為基礎的SiC雙極器件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