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元年,市場需求呈爆發增長狀態,由此促進機器人進口的大幅增長。
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數量規模達到34714臺,同比增長92%,遠超過預期50%左右的增長速度;進口金額規模達到4.57億美元,同比增長57%。
項目2014年上半年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
進口數量(萬臺)3.471.8192%
進口規模(億美元)4.572.9157%
進口價格(萬美元/臺)1.321.61-18.38%
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為96924臺,較2011年增長22607臺,保有量增加與2012年銷量基本相等。這是因為機器人一般的壽命為8-10年,而2005年之前中國機器人保有量非常小,所以近期機器人淘汰數也很小。按此推算,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工業機器人36650臺,按機器人平均壽命10年估計,2013年中國機器人保有量約為13萬臺。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分析稱,國產機器人品牌的崛起,迫使進口機器人價格整體下跌,上半年進口工業機器人平均價格為1.32萬美元/臺,同比下降18.38%,預計今年全年進口工業機器人數量有望進過7萬臺,國內工業機器人保有量達到20萬臺,遠遠超出想象空間,但相較于2012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最高的韓國,達到每萬人396臺,日本、德國分別為332臺和273臺,而2014年中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5臺/萬人仍然遠低于制造業發達國家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臺。這充分說明了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巨大的市場空間。
今年以來,有關機器人的應用和爭議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來得廣泛。隨著“民工荒”的不斷升級,不少工廠早已計劃配置機器人應對“招工難”問題,在富士康之后,海爾、京東方、拓斯達等都加入機器人大軍。
日前,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向外界宣布了海爾的裁員計劃:海爾在2013年裁員1.6萬人的情況下,今年仍將繼續裁員1萬人。此外,京東方的北京8.5代線面板工廠也已經大量啟用機器人進行操作。
不僅是家電行業,在工程機械領域使用機器人亦開始成為主流。三一重工集團董事長俞宏福曾表示,機器人應用已形成一種趨勢!八且粋體系,需要事先去籌劃,需要改變我們的思路和管理方式。”
富士康是國內最早在生產線上推廣機器人的大型企業之一。作為中國最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發生“十四連跳”的巨大社會輿論壓力之下,富士康 不得不多次賠禮道歉。當時,董事長郭臺銘表示,到2014年富士康要制造30萬臺機器人,用來取代生產線上單調、重復性高、危險性強的工作。一年多后,一 款名叫“Foxbots”的機器人正式亮相,是富士康專門為蘋果iPhone6研發的。
按照郭臺銘的預想,富士康計劃所生產機器人將限于內部使用。每個Foxbots可以負責3000臺機器,富士康為此已經準備了10000個Foxbots來部署在至少一家富士康工廠,而每個Foxbots的成本在20000到25000美元不等。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的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表示,工業機器人在替代傳統勞動力方面優勢明顯,華晨寶馬生產線自動化率在93%-97%以 上,汽車行業機器人占比超過80%,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精密度,還大量節省了人工成本!安贿^,在普通制造業機器人的強大優勢尚無法完全發揮出來,傳統 勞動力依然能夠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機器人行業近年來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000臺,占全球20%市場份額。國家層面為了促進機器人行業的健康發展制定并頒布了多項文件,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舉措幫助龍頭企業進行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制造。 2014年被稱為“機器人應用元年”,在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經成為了大數據時代下毋庸置疑的“朝陽產業”,在全球范圍內,機器人在各行業領域的應用更廣泛深入,推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
基于對農民工吸引力下降這一不爭的事實,珠三角地區不僅開始更廣泛地使用機器人,還計劃打造機器人或智能裝備產業基地,甚至列入珠三角多地 未來發展議程。廣州、佛山、中山等地也相繼出臺政策,推進“機器人換工人”。任浩寧認為,隨著大數據、云技術、智能機器等概念的有效結合,高端裝備制造業 將煥發出新的生命,制造業的升級革命已經開始。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表示,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工業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相關產業規劃,力爭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出現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8-10個產業配套集群。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告訴記者,近年除了注塑周邊自動化設備的新增訂單外,數字化車間、無人工廠、整廠自動化規劃成為拓斯達核心業務。據介紹,數字化車間將幫助工廠實現從部分自動化到全面自動化生產的 轉型,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在這方面的制造技術甚至比國外更有優勢!敖衲晟习肽晡覀兘恿藘晒P非常大的訂單,都是與數字化車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