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環境違法有獎舉報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是近年來各地環保部門著力開展的工作。各地根據當地情況修訂有獎舉報制度,不斷調整獎勵額度,以期激勵社會公眾的積極性,有些地方更是將獎勵上限調至5萬元。
按道理講,重獎之下,必有勇夫。但是事實上,記者從環保部門了解到,環境違法有獎舉報制度實施后,各地“12369”環保熱線接到的電話并未因此明顯增加,有些地方出臺有獎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的規定半年后,仍無一人獲此獎勵。
公眾舉報本是一件既可以彌補國家監管力量不足,又可以解除身邊環境污染隱患的好事,那為何沒有出現舉報爆棚,并大量獲獎的場景呢?
首先是公眾對有獎舉報存在一定顧慮,擔心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對于環保部門來說,核發獎金有一定的條件,獎勵對象一般為第一(時間)舉報人。環保部門希望市民積極向環保部門舉報有價值的環境違法內容,舉報人在舉報時需要提供真實姓名、住址、聯系方式。通過信件、電話,電子郵箱以及直接到市環保局等方式舉報。
而這種實名舉報的方式會讓舉報人承擔一定的壓力。客觀來看,不少人對舉報心存不少顧慮,除非威脅自身生存環境,否則不愿意承擔被打擊報復的風險。如果政府不能對舉報人提供有效的保護措施,舉報人真實信息一旦泄露,就會對舉報人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即使用匿名舉報的方法提供線索,舉報者仍需經受精神考驗。
其次是舉證。舉報要靠事實說話。環保部門要求舉報人提供被舉報環境違法行為主體的準確名稱、詳細地址、基本違法事實以及能夠清楚說明違法情況的影像、書面材料(如用于污水偷排而埋設的暗管圖)等證據或者重要線索。但是事實上,舉報人提供的信息材料在很多情況下無法滿足上述要求。雖然環保部門收到一些市民投訴,但舉報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沒有針對性,對環保部門查處違法排污單位沒有直接幫助,無法作為獎勵的條件。在網絡上風靡一時的“隨手拍”活動中,就有相當一部分圖片,因為照片拍攝角度、時間地點模糊等問題,被視為無效舉報。這是公眾舉報中常見也是最大的難題。
第三,環保專業性強,除了較為直觀的污水直排外,其他像偷排、利用滲坑、滲井排污行為則更為隱蔽,舉報者如果不是對企業排污情況了如指掌,很難發現問題。而企業是否執行環評和“三同時”規定,是否限期完成治理任務等,舉報者如果不了解環保政策法規,也很難準確舉報。
一個完備的社會系統,需要在方方面面對舉報者的勇敢行為給予保護和激勵。如果有獎舉報在制度設計上不能消除公眾擔憂,不能適應現實情況,那么,想用有獎舉報這招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恐怕很難如愿。
各地環保部門應逐步建立健全環境信訪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多方征求各方意見,注重吸收有獎舉報施行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舉報辦法,使有獎舉報成為加強環境執法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全國首開污染有獎舉報先河的浙江省富陽市,環保部門專門制訂了《舉報受理保密規定》、《舉報查處程序》等,凡參加舉報受理和執法的人員,不能將舉報人和查處情況告訴任何人,包括愛人、父母在內的所有親戚朋友。如有發現通風報信者,將按有關規定嚴肅查處,直至調離工作崗位,造成重大后果的將追究刑事責任。
山東省環保廳將對“隨手拍”粉塵污染的拍客加大宣傳力度,把因氣溫而導致水蒸氣凝結現象的工業企業煙囪冒煙狀況和遠距離、逆光拍攝等拍攝角度存在問題的圖片予以詳細解釋說明,避免拍客因專業知識限制而造成的物力、精力消耗。
只有制定更切實際的激勵機制,創新舉報制度,讓公眾在舉報違法過程中有安全感,才能更大限度地激發大家參與監督環境違法行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