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教授在展開專題調研時,曾提出機器換人存在著五大難題,一是企業對“機器換人”的認識不夠深入;二是資金和人才成為制約企業“機器換人”的兩大主因;三是已引進設備的使用率有待提高;四是缺乏專業化服務機構;五是某些關鍵共性技術亟需攻克。
機器換人中造成減少勞動力的使用,這中狀況會一直持續,尤其是在制造業中。富士康在2010年就已經減少招工,大量的投入工業機器人。在東莞政府鼓勵“招工難”的企業“機器換人”但是這一現象也讓很多擔心,這種做法會不會影響就業。其實從長遠角度來看,機器換人是制造轉型升級最佳途徑,但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工業機器人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能給企業帶來紅利,但是傳統的人工做工并不能被完全代替。
在我國,雖然媒體一直在宣傳人口紅利的下降,但是我國勞動力總量依舊很大,雖然供不應求但是還不至于到達媒體所宣傳的招無人可用的地步。據數據顯示,對全國100個大中城市的調查顯示,求人倍率(崗位需求/求職人數)今年一季度達到1.11,即111個崗位對應著100個求職者。機器換人要換的人就是這11人嗎?顯然這不可能。
此外,供求關系微波變化讓勞動力價格上漲。主要體現在東部的沿海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在浙江,廣東等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這些企業長期依靠大量的勞動力來制造微薄的利潤,企業本身的生存就相比其他產業要艱難。現如今成本以提高,利潤再次壓縮,工資都難以付出。這樣的企業能招到人還了得。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為什么都是沿海地區招工不成,還有一部分原因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地勞動力意識到不用背井離鄉在周邊地區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加上沿海地區待遇也不怎么樣。這也是造成招工難又一大因素。
機器換人出現之后伴隨著一個就業問題,技術的進步革新是不是就意味這未來技術性人才就失去了飯碗?那技術性的院校還有必要存在嗎?
對于這個問題有關的學者專家都表示,不需要過分夸大機器人換人的作用。在短期來看機器換人是滿足了企業的用工荒,但是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這么豪爽的花重金購買機器人來作業。也就是說大規模的機器換人時代還遠遠沒有開始。現在最多也就是在沿海經濟技術已經成熟的企業中,在謀求產業轉型升級時不得不提高生產效率來增加企業競爭力。而相對一些比較經濟實力較差或者并非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前者沒有實力購置機器人,那么人工就會是最后選擇;而或者對機器人的依賴較小,更多依靠頭腦吃飯,這樣笨拙的機器人暫時還無法到達這樣的程度。
還有,企業的老技術工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寶貝”一樣的存在,就算是機器換人也不可能換掉這部分人,也就意味著,目前機器換人換掉了也只是部分可有可無的人。在這樣的過度階段,想不被機器人換掉就要通過自身學習,不成為可有可無的人,企業自然不會傻到用“無腦”機器換到一個“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