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政府工作報告對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作了部署,提出“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和國際營銷網絡”。
中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走出去是必然的。
不走出去就會遇到 “天花板”,走出去就會海闊天空;不把目光定位于全球,發展就會受限,只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才能贏得國際化的主動權。有專家建議,電力設備企業“走出去”要擺脫后發劣勢。
實際上,設備企業“走出去”正迎來新機遇。一方面,全球投資自由化繼續推進。近年來,各國新出臺的政策中,有利于外國投資者的政策仍占明顯多數。另一方面,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美歐發達經濟體企業資金鏈緊張,企業市場價值大幅縮水,為我國企業通過低成本并購獲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國際品牌和國際銷售渠道提供了難得戰略機遇。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吸引中國企業的投資,波蘭等國家、美國多個州政府在華設立了聯絡辦公室,旨在吸引中國企業的投資,并承諾提供優惠政策。
電力設備企業走進國際市場后,如何解決后發劣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我們是新手,我們遇到的所有競爭對手幾乎都是國際級的超級選手。第二,我們是新面孔,所有市場早就被瓜分完了,想擠進去難上加難。
的確,我國電力設備企業“走出去”得較晚,大多數“走出去”的企業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走出國門、勇蹈國際市場的,與動輒有著上百年跨國經營歷史的西方大公司相比,無論在經驗和管理水平、品牌知名度方面,都有著一定差距。我們是“遲到者”,正因此,國際市場上的座次早已排定,一個“遲到者”要想擠進去分享一塊蛋糕,無疑是“虎口奪食”,其難度可想而知。
設備企業對外投資與國際化經營面臨“后發劣勢”。在激烈的競爭下,被迫進入政治風險相對較高的國家與地區,承受著政局動蕩、政策不穩定、海外財產與人身安全威脅等各類風險。設備企業海外投資在一些國家面臨歧視性待遇。一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產生了疑慮與擔心,對中國企業的投資、貿易活動采取限制措施;一些國家限制中國企業投資于一些所謂“敏感”領域。
要在最短的時間走過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道路。面對后發劣勢,“走出去”的企業別無選擇,唯有比別人吃更多的苦、付出更大的艱辛,不屈不撓、創新奮斗,不斷提升品牌價值,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走出去”才能走的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