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如何更好地適應新能源的接入,為可再生能源并網和利用提供平臺?智能電網如何更好地與用戶進行互動,讓用戶從中獲益?智能電網建設如何在內涵與外延上繪就更清晰的技術發展路線,讓自己更加“智能”?在近日舉辦的2014年中國清潔電力峰會智能電網分論壇上,眾多業內專家和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探討。
智能電網“標準化”進程加快
“中電聯此前對智能電網發布過兩個報告,一個是《智能電網政策研究》,另一個是《智能電網發展調研報告》。我們認為,智能電網的發展還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與統計信息部規劃一處副處長張衛東介紹,清潔能源的發展對智能電網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能量儲存或調解,除了電力系統自身的調解外,可能要擴展到整個能源系統。
從發展角度看,我國的水電再過10年可能就面臨“斷層”危機;煤電在2030年之后發展將會停滯,而且當前還面臨大力發展煤電造成霧霾、土地破壞和下沉等問題;相比煤電來說,核電成為不得不寄予希望的一類替代“電源”;我國天然氣資源不足,如果大規模發展,就需要大量進口,因此,天然氣發電是“貴族”享受;風電發展較快,但2012年棄風達到20%,2013年接近15%,因此,降低棄風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太陽能發電“看上去很美”,1平方公里理論上可以裝10萬千瓦左右的太陽能,但涉及到成本和輸送問題,只能“一步一個腳印”。
“值得高興的是,智能電網標準化工作近年來發展迅速,一些關鍵領域的標準取得積極進展。”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副主任劉永東介紹,當前,關于新能源并網,特別是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風電、光伏等相關國家標準相繼出臺并不斷完善。例如,在輸電領域,特高壓交直流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關于特高壓交直流輸電的標準體系;在變電站領域,目前很多關鍵的變電站國家標準相繼完成,框架結構基本建立;在用電領域,關于智能電表一系列行業標準也相繼出臺;在智能需求側管理方面,電動汽車充電標準體系已基本建立。因此,單純從標準角度來講,智能電網發展得非常迅速。如何縮小市場應用鴻溝?
2000年,德國決定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告別化石能源時代,進入可再生能源時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計劃進入可再生能源時代的工業大國。
“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波動性是最大的瓶頸,棄風高達15%,這意味著每年有將近100億元“打水漂”。相比而言,德國的棄風僅相當于中國的1/50。”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陶光遠認為,風電和光伏發電的發展,要求遠距離高電壓輸電網和配電網的大規模發展,需要及早研究和規劃。
同時,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并網電價體系和電力銷售價格體系也需要加緊制定。這方面可以參照德國的電力市場經驗,在風電和光伏發電的高峰波段甚至可以產生負電價,“誰用電給誰錢”,這個看似賠本的買賣卻可以讓棄風大幅度下降,從整個利益鏈條看,依然可以達到推動智能電網發展的正效應。
智能電網實施的核心準則為適用于市場,激勵用戶,實現資產優化,滿足高效運行。但事實是,智能電網離絕大多數老百姓還很遠。究竟該如何縮短應用鴻溝?“智能電網是智慧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感知、互聯和智能是智能電網推崇的目標。我國用3年時間裝了2億塊智能電表,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很多作用都沒有發揮出來。”
中國電科院(300215)首席科學家欒文鵬認為,智能電網中的高級量測體系可以準確采集用電信息,但采集只是其一,還要及時將用戶用電信息反饋給用戶,才能形成互動。如果推出分時電價,相關部門要及時通過手機或網站將信息傳遞給用戶,通過互動讓用戶較好地把握用電時間,節約經濟成本,收到明顯的社會成效和經濟成效后,反過來又會推動智能電表的普及與覆蓋。當然,這背后還應該有大數據分析和應用的支持。不光要對配電、輸電、用電等信息進行全面掌握,還要對收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和高級應用,應該通過標準、政策、電價共同促進智能電網的發展。
技術與政策改進需同步進行
按照2020年我國能源發展目標,如果將儲能用于全國30%風電和光伏發電的穩定輸出,可以得到直接效益6000億元,節約原煤690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分別為120萬噸和1.39億噸。
“基于成本現狀,在各種儲能技術中,鈉硫電池是率先走到商業化的一種,廣泛應用于削峰填谷、可再生能源并網和應急電源等。”中國電力科學院新能源研究所儲能室副主任陶以彬介紹,鈉硫電池技術長期被日本NGK壟斷。我國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鈉硫電池,但由于一些難以逾越的難題,很長一段時間內進展十分有限。
直到2006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和上海市電力公司合作,自主研發出650安時儲能用大容量單體鈉硫電池,此后又利用一兩年時間把它推到工程化研究,研發出了2兆瓦的小批量平臺,我國也因此成為除了日本之外惟一能夠達到這一水平的國家。國家應該盡快研究儲能技術的相關產業標準,加強儲能技術基礎研究的投入,切實鼓勵技術創新,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從規模儲能技術發展起始階段就重視環境因素,防治環境污染;充分發揮儲能在節能減排方面的作用,把對新能源的鼓勵政策延伸到儲能環節。
“除了技術層面外,宏觀政策層面也需要不斷跟進。”張衛東提出幾點建議:決策支持和電價改革尚需推進,銷售方面則要著力引導用電互動、推動清潔能源消納,除階梯電價外,還可試點峰谷電價和分時電價;清潔能源和智能電網的金融財稅政策支持要適度,避免浪費;推進試點工程,提供事實依據;加強自主創新與人才培養,用技術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統籌推進產業鏈延伸和相關行業協調發展,如推動智能用電產業聯盟等發展;統籌推進智能電網產業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