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3D打印技術雖然取得了長足進展,與美歐等發達國家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甚至在金屬構件打印方面已經超過美國。但與美國相比,我國對這項技術重視和規劃不夠。一是主導的技術標準、公共技術平臺尚未確立,缺乏產學研一體化機構,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還處于無序狀態;二是產業規模化程度低,產業鏈尚未有效形成,產業整合度較低;三是缺乏市場機制,技術進步主要在國家項目資助下開展,企業的主體作用不明顯;四是教育培訓和社會推廣乏力,3D打印相關課程尚未列入機械、材料、信息技術等工程學科的教學必修課程體系,企業對3D打印技術的前景認識不到位導致產業需求不足。
為加快推進我國3D打印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技術平臺建設
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研究機構、裝備生產企業、用戶企業共同參與的研發機制,并采取設立專項研發獎勵資金、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保險業務等措施,增強我國3D打印技術的研發實力。特別要鼓勵計算機、材料、機械、控制、生物等多學科人才參與,實現交叉攻關與創新。
同時,要鼓勵開展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加強與美國、德國、英國等歐美發達國家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提升我國3D打印技術水平。
形成完整產業鏈條,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遵循“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創新突破、引領產業”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開展3D打印軟件開發、材料制備、工藝控制、裝備生產、技術服務的系統性整體攻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其中,要前瞻布局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推進3D打印裝備的產業化。
同時,加大對各項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的研究力度,建立健全行業標準體系,在此基礎上,嚴格實施行業準入條件,建立行業的準入與退出機制。
此外,研究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強化對3D打印全產業鏈的監管,特別要加強對互聯網3D打印設計軟件的監測,及時處置相關網絡有害信息。建議將零件3D打印的過程與特定的設備和幾何模型數據進行標識和綁定,以控制模型數據的擴散、保護數據知識產權,并對特定設備或數據流向進行監管。
開展應用示范推廣,努力培育市場需求
選擇在航空航天、汽車模具、生物醫療、日常消費品生產等領域,建立3D打印應用示范基地,盡快形成通用性、標準化、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平臺。
同時,在大專院校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和實踐中加入3D打印技術與應用的內容,加大在中小學及科技館、文化**、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機構的展示和推廣力度,并開展多種形式的相關技術和應用的培訓,同時加強3D打印高端人才的引進。
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全行業競爭力
要支持國內企業培育國際化品牌,開展國際化經營,多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融入全球3D打印產業鏈,努力擴大全球市場份額。要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扶持和監管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并上市,支持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兼并重組,加強企業兼并重組中的風險監控,完善對重大企業兼并重組交易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