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三季財報公布,天威保變“受困”風電,位居三季報十大“敗家仔”首位,致使公司需通過置換新能源資產以避免ST的風險。
天威保變稱,因新能源產業市場萎縮、產能過剩、產品價格走低等情況仍未明顯好轉,收入成本倒掛現象嚴重,新能源公司計提資產減值,影響公司當期的盈利狀況。公司預計2013年全年仍然虧損。
此消息一出,讓多少風電新能源產業的人士咂舌,尤其是在風電行業頻頻傳來好消息的同時,這個消息猶如給那邪惡期待風電回暖的業內人士澆了一盆冰冷的水,冷卻了多少風電人對行業回暖的存有的信心。因此,應該對風電行業回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天威保變巨虧不能否定風電行業回暖
不可否認,近幾年風電行業一直都處于低迷期,天威保變也或多或少必然會受到新能源產業市場萎縮、產能過剩的影響。
從數據顯示,風電行業已經走在回暖的路上了,從之前的曙光已經逐漸走向黎明。中電聯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風電完成投資同比增長5.3%,并網風電新增裝機410萬千瓦,到6月底全國并網風電裝機6618萬千瓦,同比增長25.9%。并網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39.3%,設備利用小時1101小時,同比提高91小時。
再者,消納好轉,2012年全年累計并網率已經超過80%,是2007年以來的新高。同時棄風率逐年降低,根據中電聯數據,上半年棄風率降到10%,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隨著今年哈密到鄭州直流特高壓的投運,西北地區風電窩電的狀況將有進一步好轉。
再伴隨這風電政策的相繼出臺,更是給風電回暖添了一雙有力的臂膀,風電審批權下放、國家能源局對風電并網和消納情況驚醒調研,,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制定《促進風電行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并將于年底出臺,該政策再很大程度上加快風電行業“十二五”目標的實現。
因此,從總體上看,風電總體的環境都得到了好轉。
風電回暖路上但切勿太過樂觀
天威保變的巨虧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了行業人士一個很大的警示。
風電行業能夠重新走在回暖的路上,得益于國家政策的不算推動,林伯強表示,官方一直力挺風電,讓企業和地方政府看到了機會。同時,結合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的大趨勢,風電確實符合中國轉型發展的需要。
北京還在接受“霧霾”的熏陶,經濟的發展在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了城市居民相當的“陣痛”,這都在催促著清潔能源的發展,繼而,國家也在不斷加大政策力度推進風電“進京”。一系列利好的消息讓行業人士重拾信心。但是切勿掉以輕心,制約風電發展的難點依然存在:
一、產能過剩依舊。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不含港澳臺)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96萬千瓦(12.96GW),同比下降36%,市場需求已經連續兩年呈下降態勢。而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2中國風電發展報告》,早在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GW以上,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我們的很多產能都是過剩的,而且還面臨著價格下行的壓力。”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坦言。他指出,造成風電設備制造產能過剩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無論是整機還是零部件設備,外國風電制造商占據了中國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第二,我國風電設備產品與先進技術還有差距,與經驗豐富的歐洲相比要落后一些,國產設備不具競爭力,開始低價競爭,甚至虧損競爭。一些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試圖薄利多銷,希望通過大規模生產尋求效益,加劇了產能過剩。
二、“棄風限電”問題嚴重。《2013中國風電發展報告》指出,2012年我國風電場限制發電情況仍然嚴重,“棄風限電”損失電力208億千瓦時,約占上網電量的20%。
“棄風限電問題嚴重。”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電力投資集團負責人分析道,目前其公司在內蒙古地區風電場的產能利用率只有約17%,棄風現象十分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并網”無解,區域電網結構限制及外送通道建設滯后,“電網的輸出沒有配套,即使搞了風電三峽工程也無濟于事,送不出去,很多都浪費掉了。”該負責人表示。
行業回暖讓行業人士重拾了對風電的信心,同時,也要警惕天威保變的發展道路,在前幾年,風電產業給天威保變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也風電,敗也風電”這句話用在天威保變的身上或許不太適合,但也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相關性。在此,小編只是想提醒各位風電人士,要保有對風電行業的發展信心,但是切勿盲目發展,要遵循行業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