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代表美國硅谷最新技術的“谷歌眼鏡”,將貼上“美國制造”的標簽。谷歌公司將與臺灣代工商鴻海精密(富士康在美國的母公司)合作,在美國制造這款運用了最新“可穿戴計算”技術的產品。
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去年12月,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表示,“出于技術考慮,打算把設在中國的部分產品生產線轉移回美國國內”。在此之前,美國通用電氣也宣布將部分生產線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美國制造業開始從海外“回流”了。
市場因素促美國制造業“回流”
今年2月,奧巴馬在新任期發布的第一份國情咨文中再次強調,“要將制造業放在核心地位,使美國成為新就業和制造業的磁極”。因此,一些美國企業近期的“回流”舉動,被認為是響應了奧巴馬政府“確保下一場制造業革命發生在美國”的號召。
對此,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王孜弘認為,在推崇自由經濟的美國,制造業“回流”的現象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有限,更多的是市場因素使然。成本控制、質量控制以及接近市場,是美國制造業“回流”的幾個主要動因。
近十幾年來,亞洲國家的人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這是不爭的事實。以中國為例,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工人的薪酬以每年10%的速度上漲;2005年到2010年,增幅高達每年19%。中國政府近期更是定下了到2015年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的目標。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工人工資卻上漲緩慢。在美國制造業領域,由于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自2005年以來,工人的實際工資甚至下降了2.2%。另外,運輸成本上升,頁巖氣開發后大大降低了美國國內制造業所需能源的價格,這些因素都促使美國公司對成本控制作出新的考量。
另一方面,雖然外包公司可使商品價格更便宜,但卻不利于產品與技術的迅速更新。因此,一些公司想更接近客戶,從而更快速地對客戶需求變化做出反應。對于一些技術復雜的高科技產品,設計者與制造者的及時有效溝通,也十分重要。
因此,從這些角度考慮,“谷歌眼鏡”選擇在谷歌硅谷總部附近進行制造,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流”規模還只是“涓涓細流”
一度被認為“制造業衰退”的美國,現在因“回流”而再度成為議論焦點。不過有專家認為,現在美國制造業“回流”的規模,充其量只能稱之為“涓涓細流”,今后是否會形成大規模“回流潮”,還有待時間驗證。
根據《經濟學人》雜志引述的數據,目前“回流”美國的企業,大大小小加到一起也不到100家。目前看來,現在這些“回流”的企業,大多數只是將以美國為銷售目的地的產品線帶回來了,很多大型公司在國外的生產規模依然比“回流”部分大得多。
王孜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制造業的此番“回流”,并不是簡單的制造基地轉移,而是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來引領美國制造業的振興。奧巴馬“確保下一場制造業革命發生在美國”的目標能否成功實現,也取決于技術創新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突破,并真正帶動制造業發展。
為此,美國已開始進行新的布局。2012年3月,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10億美元,建立由15家制造業創新研究所組成的全美制造業創新網絡,以帶動制造業創新和增長,提振美國經濟,并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中國制造”仍具獨特優勢
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估計,在交通、計算機、合成金屬和機械等領域,到2020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10%到30%的商品將實現本土生產,可推動美國年度出口額增長200億美元到550億美元。這讓人不免擔心: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將被撼動。
有批評家認為,這種估計過于夸大。至少在目前,美國制造業的“回流”還是相當理性的。以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卡特彼勒為例,雖然它宣布將在美國得克薩斯開設新的挖掘機制造工廠,但它同時也宣布將擴展在中國的研發活動。
也有分析認為,即便出現美國等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的現象,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仍然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工業組件供應鏈,且相對于人力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國家,中國的基礎設施條件無疑要優越得多。目前,有的中國企業也已經開始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的業務再外包給東南亞國家,以節省人力成本。
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中國也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根據日本野村證券的數據,目前,中國的數字化設備比例只占28%,日本的這一數據則為83%。但是,中國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超過相同發展階段的日本。目前中國正在推進的自動化革命,將極大地提升中國的勞動生產率。
在市場接近性方面,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新興經濟體市場。因此也有分析認為,單就人力成本上漲這一因素而言,并不會促使更多的企業離開中國。
不過,發達國家紛紛吹起“高新技術”的號角,中國也應該有所警覺。王孜弘認為,中國制造業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加快自身的產業升級步伐,應是應對挑戰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