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到地方,新能源汽車迎來新一輪的政策利好。
目前,國家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發改委四部委已達成共識,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再延長三年。而節能補貼細化、北京市私人購買純電動車管理辦法即將出臺等利好信息也被相繼披露。隨著政策的持續升溫,一場來自政府、企業與市場之間的博弈就此展開。
這一次,新能源汽車會重蹈 “政策熱、市場冷”、“只聞雷聲,未見雨來”的覆轍嗎?
再出利好
拋開之前已經實施的政策不談,僅最近一個多月,已經出臺和即將出臺的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就不在少數。
根據今年3月科技部和發改委聯合編制的《“十二五”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規劃》,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試點建設15到20個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這個做法有望改變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分散和核心競爭力弱等現狀。”有分析稱。
而工信部方面,也有新的信息傳出,“國家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今年將延續,補貼總額會增加,但節油標準會提高。”據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節能將根據不同節油量制定補貼額度,節油率劃分為16個檔次,越節油車型補貼額度越大,節油標準比現有政策有關內容更為嚴格。
無獨有偶,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也陸續推出了鼓勵私人購買純電動車的相關辦法。
“北京市有關私人購買純電動車管理辦法或將在今年5月前后出臺。屆時,北京市市民不需搖號即可獲得電動車牌照。”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陳貴如稱,《北京市私人購買純電動車小客車管理辦法》已報到相關政府部門審批。
對于屢獲政策利好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企業又持怎樣的態度?
剛剛落幕的博鰲論壇汽車分論壇上,一次關于新能源汽車態度的調查結果頗具戲劇性。自主品牌與合資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表現出極大的觀點反差,值得玩味。
調查結果顯示:合資企業的高層對于未來中國車市容量中新能源汽車的比例預期相對較低,“不予置評”或“1-2個百分點”是大部分大佬的態度。就連新能源汽車發展較為成功的豐田,也僅僅給出了1%的市場份額預期。而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則較為看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上汽、北汽、奇瑞均認為這一比例將處于10%-15%左右,長安汽車(10.01,-0.31,-3.00%)則更高,為20%。
心態各異
事實上,仔細揣摩這一結果也并無意外。“這與現在國外對電動車的前景預估比較悲觀有一定關系。”國家科技部 863 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特聘專家王秉剛向記者表示。自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電動汽車發展放緩,混合動力汽車研發與推廣逐漸發力的態勢就已經在全球蔓延開來。
而來自國企的汽車企業則更多的和政策保持著一致。在我國“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0萬輛和2020年500萬輛”的目標指導下,一些倚重政府政策支持的企業勢必要為此付出努力。在本次博鰲論壇中,不少車企對中國車市峰值給出3500萬輛左右的預期。若依照此數據計算,15%份額大約為525萬輛,這也恰恰符合中國政府要在2020年實現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預期。
“自主品牌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對政府政策的一致,他們認為政府確實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王秉剛分析稱,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自主品牌還是具有一定優勢,因此這種預估也有一定道理。“電動車對于全球汽車工業來講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以電池為例,奔馳和比亞迪(20.68,-0.62,-2.91%)在電動車領域有所合作,原因正是比亞迪在電池方面的優勢。”
王秉剛的觀點與上汽集團(15.40,0.11,0.72%)董事長胡茂元不謀而合。根據“十二五”規劃,中國將投入超過1000億元資金,用于扶持各類新能源汽車發展。胡茂元認為,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自主品牌已經超過了合資企業的產業化水平,進行適當培育具有一定價值。
尚待啟動
那么,持續加碼的補貼、鼓勵政策能夠順利開啟私人電動車市場嗎?
“還很難說。”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做出并不樂觀的解讀,“私人電動車市場的開啟,現在還不好說。價格的問題、充電方便性的問題,現在還是沒有解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補貼的問題,目前停車都很困難,何況充電呢?這些實際問題不解決,再多的補貼也沒有用。”
記者在對北京市區部分4S店的走訪中發現,大部分4S店內并無電動車出售。部分奇瑞、比亞迪等4S店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其店內目前還沒有電動汽車出售。北汽的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電動車還沒有上市,具體的細節要跟國家政策走,車是已經出來了,但是要等詳細政策出臺之后才可以賣給個人。”
“我從來沒有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給出過樂觀的估計。”面對記者的采訪,王秉剛表示,“大家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灰心的時候,我是會說些鼓勁的話。”言語間,透露著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憂慮。
“2015年完成50萬輛的目標確實很難實現。”王秉剛稱,“當然,難度很大不代表這件事不能推進,到2015年我們如果能完成20萬輛,其實也已經是很大的成績了。”
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歐陽明高表示,要設置示范城市準入門檻,建立優勝劣汰機制和“補貼退坡機制”。“比如混合動力汽車2014年退坡20%,2015年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