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赴鹽城采訪時獲悉,一個國家級治理霧霾項目剛剛在鹽城環保產業園啟動。日前,國家已撥出2.5億元作為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課題的專項基金,該項目有望兩年內實現產業化。
在PM2.5概念的帶動下,千億環保產業鏈正在異軍突起。在很多企業發愁接不到訂單之時,節能環保產業卻一枝獨秀。作為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的“龍頭”,鹽城環保產業園的51家工業企業中,有31家的訂單已經排到年底。然而,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
一年引進7家上市公司
去年,鹽城節能環保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環保產業園內一下子引進了煙氣治理行業中的5家上市公司,以及水處理行業的2家上市公司。用鹽城環保產業園副主任趙大海的話來說,“每個月都簽一家上市公司,大家都忙得團團轉”。
產業的爆發式增長,還體現在企業的發展速度上。江蘇華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硝酸銨冷凝液廢水回收治理,董事長毛斌告訴記者:“這幾年,企業的發展速度是一年翻一番!”目前,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廢水回收裝置已經應用于30多個工程,每年為企業創造2億元的財富。
產業“井噴”背后的煩惱
“我們不缺項目,不缺土地,但也面臨許多煩惱。”趙大海透露,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許多產業面臨困難的時候,節能環保產業同樣面臨一些困擾。
在產業園里,每引進一個項目,園區需要配套資金大約為5000萬至1億元。這筆錢主要是用于給企業建設廠房、配套水電等公共設施。然而,自去年8月份以來,由于缺乏配套資金,產業園招商引資的步伐不得不放慢。
企業也有自己的煩惱。走進江蘇菲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趙琳指著遠處剛剛建成、還未投產的新廠房告訴記者:“去年12月份,受資金緊缺影響,我們的廠房建設處于半停工狀態。”同時,由于地處蘇北,廠里引進高管和技術人員非常困難,就連一線員工也很難找到。園區也曾組織企業到四川、甘肅等地去招聘,但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同樣困擾企業的還有品牌認知度。“作為新興產業,我們所面臨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國外廠家,比如阿爾斯通、瑞典的ABB等。同樣產品、同樣價格,別人肯定是買國外的產品。”位于阜寧濾料產業園的東方濾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陶建平說,為了提高產品檔次,企業已經累計投入6000萬進行技術改造,但產品的價格還是賣不上去。
首張1.2億元大單的期待
日前,記者見到江蘇科行集團一號車間一班班組長吳衛榮時,他正和工人們一起加班加點趕生產進度。今年,科行簽了一張1.2億元的脫硝工程大單,這也是鹽城乃至整個蘇北首張過億的環保工程大單。
趙大海告訴記者:“目前,開發區的年產值只有100多億元,和許多傳統制造業集聚的開發區動輒千億元的體量不能比。但是,節能環保產業的未來會越來越好,到了十三五、十四五,整個產業將會真正啟動。”
而為了沖破發展“天花板”,企業也在絞盡腦汁尋找出路,尋找“外援”成為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4月18日,一個總投資12億元的環保裝備制造項目在環保產業園內開工,該項目由中電投九龍電力和江蘇紫光集團共同投資,是中電投控股紫光之后的首個項目。此外,東方濾袋也在醞釀與悅達起亞合作重組,據悉,目前其重組方案已提交到董事局。一旦重組成功,借助悅達起亞的雄厚實力,東方濾袋將在資金、市場方面“一路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