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去年的“倒閉潮”之后,沉寂多時的多晶硅廠商或將迎來新一輪的復產。
多晶硅價格上漲以及中國將對進口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是刺激此輪復產的動力。
知情人士透露,國內規模在3000噸以上的多晶硅廠都曾計劃在4月底復產。包括中硅高科、賽維LDK、四川瑞能等多家大型廠商均在謀劃復產。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硅高科”)副總經理嚴大洲表示,中硅高科計劃在4月底恢復部分多晶硅產能,目標是6000噸。
中國對產自歐美韓的多晶硅的“雙反”調查被認為是國內多晶硅廠商的新機會。國內硅企認為,對進口多晶硅的調查將有助于中國企業走出困境。
商務部原定的初裁公布日期在4月5日,但臨近時卻被推遲至6月底。嚴大洲稱,初裁被推遲影響了多晶硅企業的復產計劃,部分中小型硅廠不得不再等待兩個月。
謀劃復產
2012年9月,中硅高科做出一項艱難的決定,那就是全面停產。中硅高科的實際控制人是央企中國冶金科工集團。2012年底,中硅高科的產能達到1.03萬噸,僅次于保利協鑫的6.5萬噸的年產能。
嚴大洲表示,停產原因是因為市場價格太低,競爭太不正常。事實上,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統計,在整個2012年,中國90%的多晶硅企業被迫停產。
進入到2013年,多晶硅價格開始上漲,這挑動了部分多晶硅企業的神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多晶硅價格已由2012年12月底的11.5萬元/噸上漲至2013年3月的14.26萬元/噸,漲幅達到24%。
賽維LDK總裁兼CEO佟興雪表示,多晶硅價格的上漲將會帶動下游的價格隨著上漲。不久前,賽維LDK制定了一個1200人的招聘計劃,被認為是復產的前兆。
另一個挑動多晶硅企業盡快復產的神經的是,中國對產自美國、韓國、歐盟的進口多晶硅“雙反”調查將在4月初進行初裁。
數據顯示,中國多晶硅平均制造成本要比國外廠商高出近10美元/公斤。但通過征收較高幅度的反傾銷、反補貼稅率,這個差距將縮小,甚至消失。
這誘使國內上規模的多晶硅企業開始謀劃復產。今年3月份以來,中硅高科便開始復產前的準備。嚴大洲稱,公司正在給系統打壓,預熱計劃逐步恢復產能,初始目標是6000噸。
與此同時,四川瑞能、賽維LDK等其他大的多晶硅廠商也紛紛籌劃復產。知情人士稱,國內年產3000噸規模以上的多晶硅廠原本的計劃都是在4月底,5月初復產。
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四川瑞能”)也計劃在4月復產。四川瑞能由英國RenesolaLtd(瑞能有限公司)獨資設立。
RenesolaLtd是一家在美國紐交所、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AIM版兩地成功上市的上市公司,旗下在中國還擁有太陽能下游企業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
接近四川瑞能的人士透露,該公司亦計劃在4月復產,若一、二期生產線全部復產有望實現1萬噸/年的產能。
暫時停滯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2010年底,全國有產量的多晶硅企業有57家,但截至目前僅有三四家依舊在產。
目前,除了中硅高科等少數幾家大企業依舊不改當初制定的復產計劃外,眾多中小型多晶硅廠商均不得不暫時放棄復產計劃,再等待兩個月。
嚴大洲稱,生產線再次開工需要一個過程,短則半月,長則一個月以上,并且開工之后再次停產的損失會比現在繼續停產的損失要大。
迫使中小型企業不得不暫時停滯復產的原因是,原定4月初公布的中國商務部對進口多晶硅“雙反”調查的初裁結果被推遲至6月底。
“原計劃是4月初有結果,因此我們都準備好開工。若初裁公布了,進口的多晶硅因為稅率的原因將會大幅減少,國產的多晶硅就有活路了。”一位中型硅企總經理稱。
2012年7月20日,中國商務部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調查期為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
這項調查促使歐盟、美國及韓國向中國大量傾銷多晶硅。保利協鑫一位高管稱,進口的多晶硅價格遠遠低于中國企業的成本價,導致中國的多晶硅企業根本無法生存。
今年2月份的數據顯示,來自韓國、美國和德國的進口多晶硅占中國總進口量的87.5%,進口平均單價分別為19.87美元/公斤、12.57美元/公斤、21.6美元/公斤。而國內多晶硅企業的成本價多在30美元/公斤以上。
不過,中國商務部將初裁日期推遲至6月底,旨在“反制”6月份即將公布的歐盟對中國光伏下游企業的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歐盟通過初裁的可能性很高,一旦中國下游企業被征收高稅率,中國也將正式公布對進口多晶硅的初裁結果。”知情人士稱。
嚴大洲透露,商務部對產自歐盟、美國、韓國的進口多晶硅的調查早已準備就緒,只等合適時機對外公布。
“目前來看,6月份可能是一個更好的復產時機,現在要做的就是做好一些前期的準備,等著歐盟的初裁結果,等著中國政府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