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光伏產業前不久確立了35GW的裝機目標,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的預測,從2014年至2020年,中國光伏需求量每年會達到10-15GW,所需要的投資資金為1000~1500億元人民幣。光伏政策由事前補貼改為度電補貼后,龐大的資金來源需要企業自己墊付,負債率本就較高的企業紛紛呼吁國家解決電站融資問題。融資難,如何解決,又是誰造成的?筆者愿與行業同仁共同來探討一下。
融資難本質是回報無保障
融資難的背后是風險高,是投資回報率無法保障。或者換個角度看,對資本而言,投資光伏電站到底能不能賺到錢,如果能,巨大的民間資本和銀行都會蜂擁而入,何來融資不易之說。中國政府即將陸續出臺的光伏補貼政策缺乏實踐調研,投資回報率理論上可達到8%~12%,實際上企業“不買賬”,因為企業和資本關心的問題遠不止這些。所以企業不是沒錢建,而是敢不敢建的問題。那么,除了關注補貼政策外,投資者還有哪些顧忌?
回報問題。度電補貼比“金太陽”事前補貼投資回報率低,投資回收期明顯變長。“金太陽”是中國光伏最早制定的刺激政策,補貼額度高,裝機數量小,意在促進光伏發電產業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總的裝機量也不過4GW。如今中國光伏已經進入了中級發展階段,年度裝機規模會超過10GW,在補貼力度方面勢必下調很多。光伏發電成本自2012年中旬國家出臺上網電價以來下降幅度已經很小,但大型地面電站度電補貼價格從1.15元下降到1元,再到今年可能變為0.85~1元,下降幅度遠超過成本變化情況。實際上,在中級階段光伏行業已經進入了要規模無效益的尷尬時期,這正是政策難以制定的根源。
以分布式電站為例,0.42元/千瓦時的補貼標準并不能稱得上十分理想。對企業來說,以這個價格計算,裝機的回收成本將在12年左右。如果再考慮到高昂的融資成本、限電風險及意外事故等因素,企業回收期會更長。
基于上述考慮,國家鼓勵在工商業密集地區建立分布式光伏系統,絕大部分地區商業用電價格約為0.8元/千瓦時~1.1元/千瓦時,采用“自發自用”模式投資者收益明顯高于其他方式。但這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即用電問題和選址問題。
用電問題。分布式項目自發自用其實是變相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光伏電量賣給企業比賣給電網劃算,但賣給電網卻比賣給企業有保障。“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屬于高風險、高收益范疇,無法保證用電客戶在25年的周期內保持穩定的電量需求,也就無法計算電站所發電量有多少賣給企業,有多少賣給電網。投資回報率是個謎,銀行和資本自然對此望而止步。與高額回報相比,資本更關注投資風險,自發自用之余,多余部分上網只能得到脫硫標桿電價,約為0.4元/千瓦時,回報率被大大拉低。
而且,資本賣電給企業就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為,可能會面臨著一系列的資金或者是債務、帳款方面的問題。部分客戶缺乏誠信,就會產生支付風險。與此同時,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法律、金融環境還不健全,項目風險來源于客戶,有許多是投資者所預想不到或不能控制的。考慮到上述風險,甚至有企業認為,分布式光伏發展的遠景方向還是“上網”,因此他們更關注上網電價的相關政策。
選址問題。中國補貼模式主要鼓勵自發自用,在上網部分給予統一的0.42元/千瓦時的補貼,這就意味著電價越高投資回報越劃算。目前,工商業用電電價約為0.8-1.2元/度,大工業用電電價在0.6-0.8元/度,公共事業單位用電電價在0.5-0.6元/度,政府建筑、學校、醫院等公共事業單位、農業用電和居民用電僅為0.5元/度左右。在用戶用電電價之上給予固定額度補貼,光伏度電收益直接受用戶用電電價水平的影響,因此項目選址問題了成為了投資成敗的關鍵,只有電價高的工商業建筑(>0.8元/度)才能夠贏利。
實際上,真正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地點非常少,這也再次表明國家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會在短期內有效。長期看,分布式發電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怎么推廣到千家萬戶,選址不應該成為企業頭疼的問題。現在部分企業申報的分布式發電項目還是仰仗地方補貼,地方政府在國家補貼基礎至少再給予度電0.2元以上的額外補貼,以此才能沖抵風險。同時,項目選址難,只會使得部分公關能力強的企業受益,根本無法激活整個資本市場。
總之,中國光伏產業還沒有形成各方受益的商業模式,資本不愿冒險建設,也就無從談融資難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光伏產業還處于政策扶持的初始階段,即首先要明確細則,摸索出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推廣方式。中國發展光伏難度上遠大于發達國家,從經濟水平、房屋結構、電價幅度、民眾意識、電網情況等各個角度看,中國比不上歐洲,因此我們不可能在發展初期沿用歐洲模式。而且,中國電力價格與糧油米面一樣屬于政府嚴格調控范疇,不存在市場化一說,很難通過傳統電力價格的上漲來提升光伏發電的競爭力。以德國為例,德國居民用電價格較高,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政府只要對光伏發電上網電量給予適當補貼就可帶動市場繁榮。反觀中國,中國政府還需要對自發自用部分給予高額補貼,這種先天性的劣勢加大了光伏發電的普及難度。中國還需在光伏發展模式方面做探索,目標與現實差距甚遠。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融資問題也需提上日程,只有政策而沒有資本的力量,恐怕什么事也干不成。
光伏融資需借鑒西方模式
正如前面所言,中國發展光伏產業面臨的困難遠超過歐洲、美國及日本等成熟光伏市場,這更需要政府制定完善政策,以小博大,用融資優惠措施帶動資本積極性。只有強大的資本市場進入光伏領域,才能開拓更多模式,撬開民用光伏市場。筆者甚至認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資本市場對光伏商業模式的創新將決定中國光伏市場的規模,因為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都逼近極限,普通民眾又不愿接受初始投資較高的新事物。政策對民眾安裝光伏給予適當補貼,再加上資本市場的靈活性和創新性,中國光伏或許能真正迎來爆發。
租賃模式就是資本市場對光伏應用模式的創新,很多國家的居民只要填寫一張申請表格,就會有人上門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