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近兩年的持續低迷后,風電產業穩步回升的跡象逐漸明朗。
10月16日,國際能源署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發布了“2013版全球風電路線圖”,進一步調高了對風電投資的預期。這個能源產業的國際組織相信,至2050年,全球風電產業的投資總額將達到5萬億美元,年均投資額高達1700億美元。
在同一場合,國家能源局首度列出了解決棄風限電(在可以發電的情況下,暫停風電機組)的時間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承諾,將通過電力系統改革、優化風電開發布局及加強風電檢測與評價等方法,在兩三年之內基本解決棄風限電頑疾。
作為具有操作性的手段,由國家能源局牽頭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額管理辦法》及《促進風電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即將發布。
與此同時,風電龍頭企業的訂單及財務報表逐步好轉,業界普遍預期,兩三年后風電或將重新進入快速發展路徑。
國際能源署上調預期
年均投資額達1700億美元。
盡管處于風電低迷期,但時隔四年,國際能源署發現其在2009年制定的“全球風電路線圖”仍舊過于保守。
10月16日,國際能源署主席Paolo Frank表示,在今后的近40年中,全球風電裝機容量將每年新增60GW(2013年-2020年)、90GW(2020年-2030年)和104GW(2030年-2050年),與此相對應的風電年均投資額將高達1700億美元,總額達到5萬億美元,其中1.5萬億美元來自中國市場。
Paolo Frank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修訂了此前預期。據悉,2009年版的“風電路線圖”預計,全球每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47GW,年均投資額僅為810億美元,比新版本低了一半多。
“我們低估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尤其是中國及非OECD國家。” Paolo Frank向記者坦承:“非OECD國家的占比將超過50%。”
國際能源署顯然沒有充分估計到2008年至2013年的顯著變化。五年間,得益于中國(75GW)、美國(60GW)、德國(31GW)的高速增長,世界風電的總裝機容量翻了一番,達到300GW,三國總和占比則接近世界的60%。
全球風能理事會秘書長Steve Sawyer曾批評國際能源署與業界溝通過少、信息不全。“目前的路線圖更加切合實際。” Steve Sawyer稱。
隨著裝機容量目標的上調,國際能源署同時修訂了風力發電占總發電量的比例。
Paolo Frank表示,到2050年,風力發電占全球電力供應的15%-18%,而2009年的預期為12%。屆時,全球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300GW至2800GW,每年減排二氧化碳48億噸當量。Paolo Frank稱,除風電成本下降速度及電網接入可能會延長這一計劃外,完成上述目標不存在實質性的障礙。
可能延遲風電發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成本,但國際能源署對此也表示樂觀。
以中國為例,國產風電機組的平均價格從2007年的6000元/千瓦下降至目前的4000元/千瓦,加之安裝成本的下降,其總成本已降低了50%。基于過去五年的經驗,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50年,陸上風電成本將繼續下降25%,海上風電成本下降45%,下降幅度超過此前預期的23%。
“但成本的下降不代表風電能夠獲得與傳統化石能源同等的競爭力,” Paolo Frank表示,“除非將環境及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反映到市場之中。”目前,風電生產的平均成本在60-130美元,“風電仍需補貼和稅收等政策的支持。”
但在國際能源署更加趨于樂觀的“2013版全球風電路線圖”中也不無擔憂,Paolo Frank表示,由于技術、成本、政策的不確定性偏多,海上風電的發展前景仍不清晰。
事實上,發展海上風電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歐洲國家面積大多很小,陸上風電空間有限,海上風電極具潛力,類似的國家還包括日本。但由于歐洲經濟疲軟,不利于安裝大規模成本高昂的海上風電。
不過,最令Paolo Frank沮喪的是風電的實際電量。
截至目前,風力發電占電力供應的比例僅為2.5%,中國的這一比例更低,僅有將近2%,受制于并網消納,2011年中國棄風限電100多億千瓦時,2012年則進一步攀升至200億千瓦時。
“丹麥的風電占比30%,葡萄牙為20%,西班牙為18%,德國曾經在一個晴朗的周日,電力供應的100%來自風電。幾國的經驗說明,這并非技術障礙。”Paolo Frank告訴本報記者:“這需要增加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更好地發揮市場功能及觀念的轉變。”
三年內解決中國棄風限電?
電力改革目標是實現風電優先上網及全額收購。
事實上,國際能源署擔憂的問題已成為困擾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頭號頑疾。就在同一場合,國家能源局首次對“棄風限電”頑疾列出解決時間表。
10月16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表示,將在兩三年內基本解決棄風限電問題。
自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