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成為一國國力的象征,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而未來十年甚至數十年,國內機械制造企業的命運,將與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緊密相連。
2012年,“十八大”順利召開,也開啟了我國新的經濟周期。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在第二屆中國投資者大會上表示,新經濟周期的突破口就是新型城鎮化。
在對2013年的展望中,眾多券商、研究機構也認為,未來機械行業面臨的最大機會來自于政策層面,也就是城鎮化。而對于技術升級、品牌價值塑造等內部挖潛的方式,普遍認為提升空間小、實現難度大。“以工程機械為例,幾大工程機械巨頭過去十年追求的:第一擴產能;第二豐富產品結構;第三產品大型化。當前,工程機械行業還沒有能擺脫周期性特質。”一位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迎接城鎮化
“基建投資或是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唯一亮點,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國泰君安分析師認為,2013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基本持平,制造業和其他投資增速將有所下滑。
對于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研究機構比較樂觀地認為,同比增幅將達到22%,業界共識在20%左右。
從下游市場來看,鐵路建設的機械需求相對穩定。根據鐵路“十二五”規劃以及《調整規劃》對未來鐵路投資有長期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新增4萬多公里。資金投入方面,除小部分由國家財政支持外,政策放開融資渠道,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鐵路投資領域。此外,按照鐵路“十二五”規劃的要求,未來電力機車替代內燃機車,交流大功率電力機車替代傳統直流機車的“升級換代”趨勢仍將持續。
城鎮化過程中,“三農”建設將進一步釋放農業機械的市場需求。中信證券[15.50 1.11% 資金 研報]在2013年機械行業投資策略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機行業步入快速發展期,2013年農業機械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房地產方面,業內關注的焦點依然是國家調控政策是否會發生變動。此前,華民創富董事長楊輝在第二屆中國投資者大會上就曾表示,未來新一屆政府或許會有從完全行政化的限購和限貸,向稅收或者是更市場化的手段來進行房地產調控的可能。“如果出現這類信號,將是牛市的基礎。”
警惕周期性
不過,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夠分享到城鎮化的甘霖滋潤。“競爭會很殘酷,小公司可能會慢慢死掉。”一位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機械行業這種產能過剩,應該會維持一段時間,“至少在‘十二五’期間會是這樣”。
由于前幾年毛利率高,各類企業介入機械制造行業。近幾年的激進銷售又透支了市場需求,導致行業內存在較嚴重的產能過剩。華泰證券[11.78 -2.40% 資金 研報]研究員徐才華預計2013年房地產投資僅有微弱復蘇,制造業領域消化產能仍然緩慢;而由于現有各種產品產能巨大,即使2013年經濟有所恢復,也難以充分消化掉當前產能。中信證券分析師也持一致觀點,認為由于2013年市場需求有所改善但多數子行業難以根本好轉,加上產能過剩依舊嚴重的問題,機械行業內多數子行業將繼續維持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預計未來“強者恒強”態勢仍將延續。
機械裝備業期待政策紅利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經濟周期性風險。
近年來不少企業通過擴大企業邊界的方式,增強自身抗周期性的能力。比如通過海外并購,提高國際化程度;比如并購上下游企業,提高產業鏈控制力。
“十二五”期間,走“智能化”和“自主化”路線,是企業面臨的巨大機會。一方面,《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智能制造產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35%。到2020年,將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導產業。另一方面,機械行業核心部件進口依賴度高、國內核心零部件質量不穩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是行業現狀,面臨巨大的提升空間。
不過有分析師認為:“就工程機械而言,核心競爭力在于客戶服務與品牌。未來行業技術進步進展不會很快,關鍵還是市場,也就是在銷售端、運營端以及成本控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