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的海上風電產業,近期頻傳喜訊。一場爭奪海上風電大餐也正在沿海各省市上演。
據媒體報道稱,福建大唐國際風電開發有限公司的六鰲海上風電場已完成規劃編制,已上報國家能源局待批,該海上風電項目計劃投入60億元。
福建大唐“圈海”,在海上風電領域僅僅只是個開始。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海上風電場設計項目總工程師林毅峰在中國挪威海上風電專題論壇上曾表示,預計今年3月底,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二期工程將得到國家能源局的核準。
與此同時,上海、江蘇、河北、浙江等沿海城市也紛紛行動,其風電規劃已經完成。大連、福建、廣西、海南等省份正在完善和制定,初步確定了4300萬千瓦的海上風能資源開發潛力,目前已有38個項目、1650萬千瓦項目在開展前期工作。
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到,到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千瓦,到了2020年底,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0年,國家能源局在江蘇組織了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共計100萬千瓦。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我國再度明確了2013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800萬千瓦。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以福建大唐等龍頭為代表的企業早已做好了“圈海”準備。在政府描繪的一張海上風電宏偉藍圖面前,海上風電這塊撲鼻誘人的大蛋糕瞬間也點燃了沿海城市投資海上風電的熱情。與沿海城市對于投資海上風電的高漲情緒相比,海上風電商業運行仍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中創國發產業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澄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江蘇省為代表的海上發電產業初現雛形,但技術環節還存在很多瓶頸。政策法規細節不完善、風機產能質量不穩定等因素也一直制約著海上風電的發展。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涵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地方政府不顧風電行業整體發展狀況就批量上馬海上風電項目的做法過于“激進”,棄風限電、并網難、電站盈利能力低下等問題也會暴露出來,海上風電仍將重走陸地風電行業的發展道路。
據了解,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前景廣闊,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海上風電成本不僅要比陸地風電成本高,而且海上風險系數較大。與此同時,風電核心技術、核心裝備的研發制造能力目前處于薄弱環節,在加上日常維護以及服務體系都未健全等因素是當前海上風電發展遇到的主要挑戰。
蕭涵表示,國家層面的產業規劃出臺較慢,可執行度較低,地方政府一般會根據地方具體情況安排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重心,而這些措施極有可能與國家層面的政策相沖突,從而加劇了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結構失衡等不良現象的出現,這在光伏、陸地風電領域中尤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