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國務院及各部委5次發文支持企業技術創新。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提出,創新驅動是調整結構的重要方面。這意味著,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形成經濟新的驅動力,實現財富的再次分配。
經過著重梳理了五大行業,解讀創新驅動對行業及產業鏈的影響。
3D打印桌面戰
今年以來,3D打印打響桌面爭奪戰。據悉,工信部也正在研究制定中國3D打印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科技部也出臺了《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將3D打印產業列入重點發展專項。
3D技術的核心是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具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大眾消費級,多用于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等領域;二是工業級,應用于模具、模型等行業以及金屬零部件等產品制造;三是生物工程級,如打印牙齒、細胞、器官等。
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曾公開表示,中國有潛力成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場。未來3-5年有望以每年至少一倍的速度增長,2015年中國3D打印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左右。據悉,2012年中國的3D打印市場規模只有10億人民幣,而全球市場規模為22.04億美元。
現在全球有約一百家從事3D打印的公司,3D打印龍頭3DSystems、Stratasys發展迅猛,其中3DSystems12年以來最大漲幅近400%。
而中國就有三十多家公司從事3D打印,在A股上市公司中,3D打印概念的公司有20多家。
中原證券研究所分析師牟國洪表示,我國3D打印機技術在大型金屬結構件方面獲突破,已廣泛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產業化進程將加快。
在A股市場,從產業鏈位置來看,銀邦股份、海源機械主要介入上游3D打印材料領域,機器人、江南嘉捷等主要介入中游3D打印機領域,中航重機、南風股份、東方鐵塔和高樂股份等介入下游的3D打印服務領域。
從行業容量來看,未來3D打印行業上游材料和下游服務的空間較大、中游3D打印機的需求空間相對較小。
機器人概念異軍突起
除了3D打印,機器人概念異軍突起。分析認為,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出現的新興的大型高技術產業。“十二五”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國家對機器人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碼,市場需求將出現井噴式發展,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汽車、汽車零部件、摩托車、電器、工程機械、石油化工、電力等行業。
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增長迅猛,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是我國的機器人產業才剛剛起,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占據近80%的市場份額。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總共有33000臺工業機器人,其中進口機器人22000臺,占比66.67%。其中,ABB市場份額最大,其次為發那科、安川、庫卡。
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分為三部分:上游是零部件生產,下游為機器人組裝,最后是系統集成應用。在商業模式上,國產機器人行業約有1000多家系統集成商,進行產品外購或貼牌,為客戶提供交鑰匙工程,但是涉足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生產的企業較少。目前只有新松等少數本土龍頭企業。
之所以難以打開國產機器人市場,因為制造成本太高,而由于缺乏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導致國產機器人的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成本居高不下,所以性價比較低,客戶接受度并不高,下游市場打不開規模。據悉,2012年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年產量均小于500臺,本土品牌機器人銷量僅1112臺,市場占有率僅為4%,大部分市場被合資和獨資品牌占領。
但是資本市場卻熱捧機器人概念股,受國外科技技術突破消息頻傳的影響,自6月25日以來,19只機器人概念股中,有18只個股同期跑贏上證指數,其中14只個股期間累計漲幅更是超10%,占比73.68%。
新能源汽車仍是處女地
繼3D打印,機器人概念后,新能源汽車概念也迎來狂歡。國內新能源車市場仍然是一片處女地,來自美國的“特斯拉效應”,引發A股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相關“特斯拉概念股”的資本狂熱,在短期內漲幅巨大。
2012年7月,工信部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能源產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今年7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推動節能環保和再生產品消費,改變了新能源車推廣模式,這或許能成為產業發展新的動力。到2015年,使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中央國家機關11個部門首批試用23輛新能源電動汽車作為公務用車,由比亞迪和江淮汽車提供。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涉及整車設計與制造,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研發與制造,充電站(樁)開發及建設管理和新能源汽車的金融投資。
新能源汽車將改變汽車產業,也對動力電池、電機以及電控系統產生巨大拉動。預計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