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業最近可謂喜事連連,先是新政“國八條”橫空出世,與歐盟隔空交鋒大半年的貿易對峙終以罷兵言和而收場。本周又有消息傳來,光伏業最大金主國家開發銀行又要出來撒錢了,但主要扶持對象為分布式光伏發電;有政策性銀行垂范,其他各大商業銀行對光伏企業的信貸閘門會否陸續開啟,還要拭目以待。而在“金太陽”落幕后,財政部近日發文明確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按電量給予補貼,補貼資金將通過電網企業轉付企業。正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對于眾多雖已彈盡糧絕但僥幸存活的廠商來說,意味著數米下鍋的慘淡時光即將遠去,時來運轉的好日子在前方招手。只是,對于劫后余生的中國光伏業來說,如今頻繁送來的政策禮包,究竟是福還是禍?
最大金主醞釀重啟對光伏業信貸輸血
筆者獲悉,中國光伏業的最大金主--國家開發銀行正在與國家能源局制定一個意見方案,重啟對光伏企業的信貸輸血。初步選定的地區將包括京津滬粵等中東部發達省市,選擇太陽能資源條件好、用電負荷穩定、網購電價高、產業集中度高的經濟開發區及工業園區,開展金融支持試點;信貸流向將首選“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及電網調節”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同時,國開行還計劃從原先的短期貸款模式轉變為中長期貸款模式,并指定項目、面向企業直接發放。這預示著,沉寂許久的光伏信貸市場又將熱鬧起來。
對于中國光伏業來說,國開行絕非一家銀行那么簡單;作為我國最大的政策性銀行,長期以來它都充當著光伏業的“奶媽”,用真金白銀的奶水喂大了一大批企業,其中更不乏賽維、尚德等昔日巨頭。僅2009-2010年短短兩年間,國開行就大手筆向光伏產業“豪擲”2500多億元的授信,業內無出其右者。
國開行最慷慨的時光還是在2010年,彼時的中國有300多個城市宣布將致力于發展光伏產業,100多個城市將建光伏產業基地,光伏熱一時蔚為壯觀。當年,中國光伏行業的5家領頭羊賽維、天合光能、尚德、英利、晶澳太陽能從國開行手中共獲得了2000億元的授信承諾。在光伏企業眼里,國開行儼然就是財神爺的化身。
然而好景不長,2011年起光伏產能過剩開始預警,到2012年形勢更是急轉直下,光伏隨之成為國內信貸雷區最密集的行業。昔日四處撒錢的金主也忙不迭開始頻頻收縮光伏信貸。去年10月期間,曾傳出國開行重點圈定賽維、保利協鑫、尚德、英利、天合光能及晶澳等“六大”企業,以及阿特斯、晶科、陽光電源、中電光伏、新奧、昱輝“六小”企業,僅確保上述十二家的授信額度。但“棄小”的同時卻似乎也未能“保大”,無錫尚德最終因債臺高筑而黯然破產,賽維還是靠著當地政府輸血和增資擴股才涉險逃過破產厄運。
“國八條”明確“在財稅、補貼、融資等方面對光伏企業予以支持”,業界就猜測信貸大門可能重新開閘。如今國開行再度率先出手,其他銀行會緊隨其后么?但據筆者了解,商業銀行在短期內對光伏企業大規模放貸的可能性并不大。究其原因,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畢竟光伏業回暖的根基還不牢靠,即便個別企業有起色,盈利狀況仍差強人意,大多還背著一屁股舊債,還貸能力要打個問號;如果某些企業被收購或突然宣布破產,銀行的貸款很可能肉包子打狗血本無歸。如此看來,國開行醞釀中的信貸新政,或許暫時只能看作是個“特例”。
電價補貼打白條的時代將一去不返
7月31日,財政部正式發文明確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按電量給予補貼,補貼資金將通過電網企業轉付項目單位。在稍早前的“國八條”新政中,國務院對此已經有了明確的批示,所以消息出來后,業界似乎并不感到特別喜出望外。但無論如何,這意味著我國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將建立由電網企業按月轉付補貼資金的制度;中央財政按季度向電網企業預撥補貼資金,以確保補貼及時足額到位。光伏企業多年來反映強烈的補貼難到位、國家開空頭支票的現象,有望成為一去不復返的歷史。
此外,實行事后補貼、掛鉤發電量,以及通過電網企業轉付給項目單位的方式,相對于聲名狼藉的“金太陽”工程來說無疑是一個進步,有望將騙補的漏洞徹底堵上。眾多周知,由于“金太陽”補貼標準是與裝機容量掛鉤,且資金是在事前直補企業,項目建成后實際運營情況政府不再過問,企業騙補幾乎成為公開的秘密。
審計署公告就顯示,2011-2012年,為支持重慶、上海、安徽、遼寧、廣東等18個省份的節能環保行業發展,國家財政撥出800多億元資金;其中,金太陽示范工程補助資金累計為81.49億元,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補助資金累計為20.06億元。這超過100億元的資金中,就有2.2億元被11家光伏企業通過虛報申報材料等各種方式違規獲得。
值得注意的是,財政部此次特別強調,享受金太陽示范工程補助資金、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的項目,以及光伏電站執行價格主管部門確定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都不屬于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范圍。這也從根本上封死了一些企業借機揩油、冒領補貼的空間。
由于具體的補貼標準還有待國家發改委出臺分布式光伏上網電價后再定,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上依然懸念重重。業內的普通猜測是應該高于上半年發改委征求意見的0.35元/度。事實上,如果能達到0.4元/度以上的水平,多數企業應該就會比較滿意。
過分倚賴政策東風非中國光伏之幸
業內猜測,隨后將陸續出臺的還可能有光伏電站分區域定價、示范區試點項目啟動、電網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等細則。眼下光伏政策利好迭出,企業自然是喜上眉梢,更讓它們慶幸“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相信很多苦苦支撐了一年多的光伏人都多多少少長舒一口氣:終于熬過來了,往后又有好日子過了。只是,痛定思痛后的光伏企業應該明白,政策并非帶動市場的最佳手段,如果一個行業完全依靠政策托底,終究是沒有競爭力的。
其實,近年來那些歐洲同行的境遇,就能印證患上“政策依賴癥”的行業是如何不堪一擊。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的光伏裝機需求并未明顯萎縮,但原本高歌猛進的光伏業卻迅速蕭條,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