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個核電建設項目招投標、三代核電技術多項關鍵設備國產化取得突破,這些利好消息為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增強了信心。”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臻9月初在中國核電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在未來一個階段,核電發展還將大幅提速,預計到2020年我國核電投產運行機組將達約6000萬千瓦,是目前裝機容量的四倍。
核電擔當重任
在專業人士看來,在眼下風電、光伏受制于設備、儲能、發電上網“阻滯”的情況下,要實現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提高到15%的目標,還必須依靠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核電。
葉奇臻表示,從環境、資源角度來看,核電與火電和水電相比在節能減排上更具優勢。核電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只是同等規模煤電鏈的百分之一左右。到2020年,按發展6000萬千瓦核電替代煤電計算,一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5.74億噸,占2020年全國排放總量的6.8%。
“相對風電而言,核電較風電更有效替代化石能源。”葉奇臻說,一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與平均2兆瓦風電機組相比,相當于2000臺風機,2000臺風機將占領一大片土地,如果全部用風電來替代能源的話,恐怕還沒有那么多土地可以利用。
“中國在建核電機組目前占世界核電的40%~50%,是在建核電機組全世界最大的國家。”葉奇臻強調,即使這樣,我國核電占總發電量的比例也只有1%~2%,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他表示,世界平均核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14%~16%,如果我們要達到國際平均水平,中國未來核電裝機總容量應該為1.5億~2億千瓦,也就是說中國發展核電的空間還很大。
與此同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克林也表示,發展核電已成為中國實施能源發展戰略,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節能減排的戰略舉措,未來核電行業發展將迎來更好的契機。
目前我國已運行核電機組為17臺,裝機容量為1500萬千瓦,在建機組24臺,裝機容量為2600萬千瓦。預計到2015年底,總裝機容量將超過4000萬千瓦;到2020年,投產運行機組約6000萬千瓦。
關鍵設備國產化
設備國產化是我國核電自主化發展的關鍵和批量化建設的前提。
葉奇臻對記者說,目前世界上在建的壓水堆三代核電主要有AP1000和ERP兩種,其中AP10004臺核電機組全部在中國建造,目前國內制造企業已逐步掌握了AP1000關鍵設備的制造技術,已具備自主生產制造后續機組主要和關鍵設備的能力。
業界專家簡靖文介紹,我國正在建設的AP1000項目中,三門1號、海陽1號和三門2號的核島設備國產率為55%,位于海陽的機組國產化率更是達到70%,其蒸汽發生器、屏蔽電機主泵、反應堆壓力容器、堆內構件驅動機構等設備正在研制生產,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交貨。目前已經實現供貨的有穩壓器、安注箱、一體化堆頂組件、環吊等。
由國際核電技術公司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P1400,近年來對核電站主系統、輔助系統和關鍵設備進行了12項主要創新設計,進一步提升了核電建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記者了解到,目前CAP1400設備國產化的進展過程也相對順利,一重現已成功生產出3個鍛件,其他5個鍛件正在研發制造中;我國核級鋯材生產線也已全線貫通,實現了國產化的目標。
產能相對過剩
隨著中國核電建設的提速,國外核電設備制造商企業加快了進入核電市場的步伐,紛紛在中國成立了自己的核電公司或合資公司,有意在核電工業大發展中分一杯羹。
通過與國外知名企業合資建廠,中國企業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也促進了市場競爭。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隋永濱近日表示,國內核電裝備制造業已經顯露出產能過剩,以我國反應堆壓力容器為例,目前我國有三家企業在做,僅一重一年的產能就可達10臺左右,全國年產能約為20臺,而國內需求僅僅為6臺左右。
“由于這幾年核電設備產能比較充足,在市場需求下降的情況下,行業內確實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目前有些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簡靖文告訴記者。
“蒸汽發生器、管道分別有4家企業在做,產能超過10臺套,實際需求只有一半。至于閥門、核島主泵,因為技術含量低下,生產企業更多。截至2011年9月20日,國內持證閥門廠家為17家;到2012年5月18日,國外注冊登記單位為35家。”
對于近年來各地方政府不顧核電行業長期發展而盲目上項目的這一現象,業內專家表示,地方政府在做決定前應協助民營企業找準進入核電制造領域的“切入點”,即揚長避短找準目標產品,防止重復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