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制氣,一直被視作“富煤”中國破解“少氣”窘境的一柄利刃,然而這項史無前例、試圖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超級計劃正在遭受破壞環境的空前指責。
“一場環境災難”、“最終將使中國走上一條不可持續的道路”,2013年9月,這樣的指責突然降臨于中國正在進行的一項龐大規劃。
指責聲來自于美國杜克大學全球變化中心發表的一篇論文,針對的是中國當下風頭正健的煤制天然氣(以下簡稱煤制氣)——以煤為原料,采用氣化、凈化和甲烷化技術制取的合成天然氣。
該文援引數據稱,中國提交立項申請的煤制氣項目年總產能達2000億m3,“這一數值甚至超過中國總的天然氣需求量”。201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1471億m3。
“中國現在最明智的就是徹底取消煤制氣項目。”該文作者之一,杜克大學全球變化中心研究人員楊啟仁說。相較之前國內零星對煤制氣的批評,這則來自墻外的質疑聲無疑是最為嚴厲的。
“審批比過去寬松多了”
2000億m3的數據或與實情有所出入,但跡象顯示,中國確實在進行一項史無前例的煤制氣計劃。
“2013年第三季度,就集中發放了五六個‘路條’。”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石化化工處處長郭琛說。發放“路條”,意味著可以開展前期工作,“還不能說是大干快上,但是總量將來肯定會增加。”
“審批比過去寬松多了。”剛剛過去的9月,中國化工信息咨詢中心資深咨詢師桑建新就趕赴內蒙古赤峰參加了“2013煤制天然氣戰略發展高層論壇”,“以前有過很多煤化工行業論壇,但專門探討煤制氣的論壇,這應該是第一次。”
此次論壇傳出的消息稱,近日獲得國家發改委“路條”的項目有七個,以大型央企為主,集中于新疆、內蒙古等地。桑建新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核準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已達十個,總產能935億m3/年,投資金額超過3200億元。
其中,僅最新的“路條”獲得者——中石化新疆準東煤制氣示范項目一家,其建設規模就達每年300億m3,相當于2013年北京全市預測年用氣量的三倍,亦為我國目前最大的煤制氣項目。由中石化、華能新疆等共建,連同配套的中石化“新粵浙”管道一起,估算總投資達1830億元。
此前,相關方披露,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核準的煤制氣示范項目將于2013年年底實現對北京供氣。該項目由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市燃氣集團等共同出資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興建。
與這些已經獲得“路條”合法身份的項目相比,徘徊于審批門外甚至已經未批先建的項目數字更為龐大。
能源化工專業咨詢機構——亞化咨詢2012年度煤化工報告稱,僅在新疆,正在建設和規劃中的煤制氣項目就有近30個,年產能力超過1000億m3。資料顯示,內蒙古呼倫貝爾華能伊敏煤電公司60億m3/年項目、新汶礦業集團(伊犁)20億m3/年等項目已在開工建設。
記者根據公開資料進行的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擬在建的煤制氣項目逾60個,合計年產能逾2600億m3。而據國家能源局預測,2015年,全國預計天然氣消費量為2300億m3。各地上馬煤制氣的熱情可見一斑。
從收緊到松綁
以煤制氣,一直被視作“富煤”的中國破解“少氣”窘境的一柄利刃。
“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共批準了包括大唐克什克騰旗項目在內的四個煤制氣示范項目,合計年產能約150億m3,近乎2012年北京市全年用氣量的兩倍。
不過,由于爭議頗多,各地盲目上馬,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上收煤制氣項目審批權,并嚴令各地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準或備案煤制氣項目。2011年3月,再次明確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的煤制氣項目。
在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看來,彼時的一紙規范,可以避免該產業發展走向無序狀態,更可以避免重蹈當年“煤制油”產業發展的老路。
三年前的收緊劍指煤制氣的過度和無序發展,三年后的松綁又是為何?
亞化咨詢總經理夏磊認為,國家層面的原因主要有:實現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提高大城市的天然氣利用率,改善空氣質量;以投資促發展。
觀察中國天然氣的產量、消費數據即可發現,目前尚有近四百億m3的供應缺口,這令煤制氣等非傳統天然氣看到曙光。201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1471億m3,而產量僅為1077億m3。
2013年9月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更為煤制氣保駕護航:“制定煤制天然氣發展規劃,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產業化和規模化步伐。”
在能源化工行業研究者看來,更直接的原因當屬煤炭市場疲軟的刺激。結束十年黃金期增長的煤炭市場讓煤制氣的經濟性開始凸顯,導致“有煤的地方都想轉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錢平凡回憶,早在煤價萎靡的1999年,新汶礦業等能源企業就曾謀劃上馬煤制氣,后來因為煤價上漲,項目最終擱淺。
然而,當下風頭正健的煤制氣,其前景如何仍存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