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底發布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的基礎上,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要求各地按照《規范》申報和推薦本地區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中國電子報》記者了解到,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申報材料進行復核、重點抽查和公示后,將很快以公告形式發布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光伏業新一輪整合大戲就此拉開帷幕。
對主力企業影響較小
“《規范》針對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提出了較高要求,意在限制新增產能上馬,防止產能再度擴張!敝型额檰栄芯繂T任浩寧透露,“這個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根據我們走訪調查的結果,大約只有20%的企業可以滿足條件。”
《辦法》的出臺意在加速推動《規范》的有效實施!霸谶@種情況下,光伏制造行業的整合大潮將在今年實質啟動,在此過程中,技術不精及債務負擔過重的企業將成為破產重組的對象,而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由此做大做強!本⑼顿Y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張為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我國多晶硅行業集中度較高,成本差異較大,小規模的晶硅企業因技術落后而在成本方面處于劣勢!霸诋斍18美元/千克的市場價格水平下,小規模晶硅產能已經被封存。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企業的開工率非常低,全國2.8萬噸的產量中,有2.2萬噸在江蘇中能生產,一個企業占了行業近80%的產能,大多數企業已是半死不活。”張為分析道,“因而對于現有晶硅供給格局而言,《規范》影響不大!
在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看來,目前我國多晶硅行業中的優勢企業各項指標已經遠高于《規范》的要求。“以江蘇中能為例,單線生產能力已經達到全球最大的15000噸/年,是準入要求的5倍。”呂錦標指出,“此外,產業中主力企業的節能降耗水平也大幅高于準入門檻,優勢企業電耗已降至準入門檻的一半。”多晶硅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數據顯示,我國多晶硅企業雖然小項目個數占比大,但從產能分布看,占有效產能70%的企業已達到全球領先的運行指標。因此,產業中的主力企業并不會受到《規范》的影響。
反觀行業集中度較低、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的電池組件環節,張為表示,僅是200MW的年產能規模這一門檻就會淘汰相當數量的晶硅電池組件企業。數據顯示,雖然目前國內電池組件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但財務狀況依然緊張,賬款拖欠較為嚴重,國內10大企業負債總額仍超千億元。對于“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于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于1000萬元”的《規范》要求,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指出,此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行業龍頭企業每年的技術研發費用能達到上述標準,這意味著大多數中小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規范》在生產布局與項目設立、生產規模與工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等多個方面劃定門檻,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項目將不得享受出口退稅、國內應用扶持等政策支持,而且必須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盡快達標。同時,《辦法》規定,除了組織有關行業機構和專家采用材料審查和現場抽查的方式完成復核外,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將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針對符合規范條件的光伏企業和產品進行不定期的動態市場抽查。在健全的監督機制下,不符合規范的企業不可能蒙混過關!跋乱徊綄泻芏喙夥髽I倒閉!睆B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強調,“在這一過程中,希望地方政府不要過多介入,盡量用市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并非判中小企業“死刑”
目前看來,光伏企業“小而精”的浙江成為受《規范》和《辦法》影響最大的省份!吨袊娮訄蟆酚浾邚恼憬」夥a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了解到,浙江省80%以上的光伏制造企業難以達到規范條件。該聯盟工作人員表示,被“卡住”的企業中也不乏經營狀況良好、具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其中不少企業的銷售產值和利潤都在逐年增加,正處在逆勢增長態勢。
讓它們以達標為目的馬上去兼并其他企業、人為擴大產能顯然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更何況現階段不少大企業經營狀況尚不如創新型小企業。
對此,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表示,《規范》并非強制實施,不是讓所有企業都照此執行,只是滿足條件的企業會享受某些政策的扶持,仍然是一個去除原有過剩產能的過程!皩τ谡憬那闆r,我們也比較了解!备吆炅徇M一步指出,“但如果這次政策的出臺考慮過于全面、拘泥于細節,正式文件就不容易推出。對于上述企業,今后地方政府也許會出臺一些適合本省的政策予以扶持!
標準雖嚴,卻并不等于宣判中小企業“死刑”。需要注意的是,與2010年出臺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相比,新的文件以“規范條件”替代了“準入條件”,已經淡化了門檻意味,意在規范行業發展,實現去產能化!斑^去依賴出口退稅存活的方式顯然已是死路一條,但中小企業完全可以在自身所涉領域做優做專,在細分市場尋求差異化發展!睆垶楸硎,“光伏產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近年來的發展步履蹣跚,但不可低估其前景與潛力。目前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已經啟動,中小企業只要定位精準,仍有生存空間。”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世江也表示,中小企業不妨嘗試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成為其配套生產廠商。通過與大企業的深入合作,中小企業除了能獲得較為穩定的收益外,還能學習合作伙伴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經驗,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