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具,一個不起眼的行業,卻有著超過4000億元的市場規模。國內照明行業平臺龍頭—上海燈具城正以其創新理念打造一艘耀眼奪目的燈具“航母”,駛向這片廣闊的海域—虹口區柳營路上,總投資近12億元、總面積7.5萬平方米、由18層辦公用主樓和商展裙樓組成的嶄新的、現代化的上海燈具城拔地而起,轉型升級為國內首家現代化的照明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
這種轉型,并非一次簡單的高檔商務樓與大型商場疊加。燈具城的主要投資方,上海照明電器行業協會會長、上海明凱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陸澤明認為,傳統的燈具城光靠賣燈,低端薄利同質化,早已不適應上海現代服務業可持續發展之需,無法讓照明產業鏈形成一條微笑曲線。上海燈具城作為集低碳、節能、環保、時尚、創意于一體的專業照明燈具市場,區別于滬上其他燈具城的獨特之處在于引入了第三方服務功能,為產業功能集聚、產業鏈各環節融合搭建服務型平臺。
這一轉型,得到了虹口區政府、照明行業協會以及配套服務功能相關職能部門的肯定和支持,也讓燈具城榮膺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頒發的“上海市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
慧眼結緣,審時度勢促轉型
國內的燈具市場普遍發端于上世紀90年代初。
通過集約、集群和集中的經營方法以及超大平臺的載體樣式整合供需關系,傳統的燈具市場得以突破計劃經濟的營銷模式,極大地滿足了市場需求。時過境遷,這種簡單的貿易方式,以出租場地、物業管理等類似“二房東”的經營模式,早已不再適應當下市場千變萬化的需求,傳統燈具市場正在陷入瓶頸。
上海燈具城的發展軌跡也不外乎如此。上海燈具城前身是上海鐵鍋廠,生產搪瓷浴缸,排放工業“三廢”;遷出之后發展出明光燈具廠,一度供貨人民大會堂;隨著“退二進三”,廠房又被改成經營場所,帶出了“柳營路燈具一條街”,成為國內最重要的燈具產品集散地之一。作為有著17年發展歷史的專業市場,同時也是上海最早成立的燈具市場,上海燈具城聞名滬上和周邊地區,“家家戶戶都買燈,買燈請到上海燈具城”的廣告語耳熟能詳。
裝修新房到柳營路去挑選燈具,曾經是上海人頗有傾向性的消費選擇。不過,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遍布上海各個角落的燈具大賣場同質化的產品、不夠人性化的購物環境,讓消費者對以柳營路為標志的“燈飾城”模式漸漸失去興趣。在照明行業市場中“摸爬滾打”的企業家們早已窺探到其中的生意經,燈具行業精細化和專業化的價值增值,針對產業鏈各環節提供專業服務的新功能,這為行業催生整合產業鏈功能的服務性平臺提供了可能,也為燈具市場的轉型發展創造了條件。
市場需求是原動力,而區位優勢則是催化劑。上海燈具城所在的虹口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四個中心”的總目標規劃區域經濟的發展,高度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運用區位優勢,依托現有的園區和產業資源,積極推進低碳節能型產業發展,并把現代照明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區域內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上海燈具城也借此東風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