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棄風”現象日益嚴重,一邊卻是國家發改委繼續上馬風電項目。這種“一邊棄、一邊建”的局面已經成為2012年上半年我國風電行業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這種頗為矛盾的做法,源自中國在風電問題上缺少能夠系統協調各種政策的決策機制,導致政策間相互“打架”。此外,風電行業也走上了制造業“重制造、輕利用”的老路,如何突破利用環節的瓶頸,已成當務之急。
為抑制棄風加強并網
6月1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關于加強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風電并網情況將作為今后新項目布局的重要參考指標,風電利用小時數明顯偏低的地區不得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
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賀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該《通知》的出臺,與國內日趨嚴重的棄風現象有關。
他指出,在我國內蒙古、河北等地,風機大規模安裝,但電網設備沒有能夠及時跟上,形成了所謂的“風力發電過剩”,因此部分風場會被強制限制發電量。
以內蒙古為例,根據內蒙古電力行業協會統計,目前整個自治區共投產風電場94座,但只有44座風電場的運行時間達到每年2000小時以上,年運行不滿1000小時的有13座。
根據業界標準,每年運行時間超過1900小時的風電場才能實現盈利。因此,這意味著目前內蒙古境內超過一半的風電電場處于虧損狀態,部分風電場甚至面臨嚴重虧損。
《通知》還顯示,2011年全國風電的棄風限電總量超過100億千瓦時,平均利用小時數大幅減少,最低的吉林省利用小時數已經下降到1610小時。
內蒙古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表示,2011年風電行業因限電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50億元。
可見,《通知》的出臺主要為應對風電并網難而導致的棄風現象。國金證券分析師邢志剛表示,對風電接入加以強制性行政干預,能進一步推動風電接入建設的力度,將提高風電利用小時數提上議事日程。
投中集團分析師李玲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該《通知》旨在為推進風電行業由速度與規模導向型發展,轉向質量與效率導向型發展。
“《通知》不是像過去一樣,只追求裝機規模,而忽略了風電并網以及發電效益,總體上來講對棄風現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李玲說。
金風科技相關負責人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政府引導風電行業開發,將更加有利于風電行業的長期健康運行及可持續發展,今后風電開發商也會更加注重機組的質量和度電成本。這對于金風科技這樣有實力提供高可靠性與高發電效率,而且并網友好的機組供應商來說,是一個大的利好。
政策缺乏系統與協調
但就在國家能源局想方設法抑制棄風現象之時,記者卻從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對外公布的數據中發現,今年前5個月其審核通過的發電項目共131個。其中,近95%的項目均為風電發電項目,而且均以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通過批準。
一邊是為抑制棄風而強制性干預風電并網,另一邊卻是繼續上馬眾多風電項目,這種“一邊棄、一邊建”的局面讓人著實不解。
對此,李玲認為,目前在我國的發電結構中,火力發電占比高達70%以上。但隨著國內能源供需矛盾越來越嚴重,以及環保壓力的加大,火力發電的經濟性越來越低。而且相比而言,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風力發電相對比較成熟,在調整能源結構以及減輕環境污染等方面作用突出。
“盡管目前風電行業出現下滑,但由于其盈利優于火電,而且對環境污染較小,所以國家發改委才會繼續審批風電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李玲說。
賀軍則指出,這種矛盾的產生不僅僅是因為生產過剩與電網壟斷,還與中國在風電問題上缺少能夠系統協調各種政策的決策機制有關。
“從清潔能源視角看風電是一個角度,從產業發展來看又是一個角度,從消費來看則是另外的角度。所以,造成了目前這種缺乏系統決策的局面。”賀軍說。
他認為,中國在鼓勵新能源消費利用方面的政策不是缺失就是缺乏配套,反映了中國的產業政策、能源政策、反壟斷政策等多個領域政策極不協調,甚至出現互相打架的現象。正因如此,“國內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往往在能源利用環節被國外比下去,成為整個產業的瓶頸”。
李玲也認為,風電行業要健康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部門要合理規劃、協調好風電項目開發與配套電網建設的進度,電網企業也要加快智能電網建設。多方要共同努力才能解決風電的并網瓶頸,使其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國內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走上了與制造業相似的路子"重制造、輕利用",形成了大量的"堰塞湖"。”賀軍說。他指出,當前歐美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均十分關注,已通過貿易摩擦來限制產品的出口。因此,一定要研究和出臺刺激國內新能源消費利用的政策體系,否則一旦“堰塞湖”崩潰,將對國內產業、銀行、基金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打擊。